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宋朝是我国教育体制发展的重要时期

时间:2024-04-22 22:24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宋朝是我国教育体制发展的重要时期,徽宗朝不仅面临着传统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且面临着各种内外交困难。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国家政策复杂多变,教育体制需要改革,融入社会发展。
 
1、改革背景
 
唐代官学兴盛,但唐末五代战争逐渐衰落。宋太祖结束战争,倡导文治,大力发展科举,学校教育逐渐成为其附属。
 
宋初,“一切都属于国子监。”[1]学校不能为国家培养真正的人才。因此,一些士大夫希望改革教育体制,改变这种不协调的局面,兴学运动应运而生。
 
庆历兴学是宋代第一次大规模兴学运动。它是由范仲淹发起的。“先于都督县,恢复学校制度。”[2]庆历四年后,宋仁宗下令说:“今天,我建学兴善,以尊子医生之旅;更多的制度,以学者的才能。”因此,州县奉诏兴学。[3]
 
西宁四年二月,中书说:“古代学者都来自学校。”“首先要去掉声病偶对之文,让学者专注于朝廷建校,然后关注三代教育选举的方法。”[4]
 
随着以往兴学运动的实施,发展学校教育、恢复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职责已成为宋代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二、概况及特点
 
宋徽宗阶段,蔡京统治政府,新党再次进入权力中心,打着王安石新法的幌子,要求恢复西丰制度,国家教育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
 
(1)大力发展三舍法
 
王安石创立了三舍法。宋徽宗时,规模进一步扩大,“太学上舍至300人,内舍600人,外舍3000人。”[5]
 
崇宁年间,蔡京提出:“兴学为今日先务,乞天下置学养士。诸县也置学,还更置小学。”[6]
 
崇宁元年,宰臣请:“天下州县并置学,州立教授二员,县也置小学。县学生选择考诸州学习,州学生每三年贡太学习一次。至此,附加考试,“[7]因此,太学法被推广到当地。此外,“在郊区设置雍”[8],学生“从县贡辟雍,从辟雍学习”。
 
虽然在庆历和熙宁阶段,“我们试图以三舍取士而罢州县科举令”,但“它的法律始于鸠甸,而不是在郡国”[9]。崇宁三年来,徽宗下令“罢州县发解,省试法”[10]因此,三舍法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科举入仕。
 
崇宁五年,又进一步制定了考试细则,由间岁改为岁试。[11]
 
直到宣和三年,徽宗才下诏“罢天下州县学三舍法,为太学用之课”。
 
(2)全面建立地方学校
 
在庆历新政阶段,朝廷下令“诸州县都立学”[12],同时规定县学必须有200多名生徒。
 
在西宁阶段,“京东、陕西、河东、河北、京西五路仍然是第一位学官。”[13]此外,我们还重视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开设西方学习。到宋徽宗阶段,取消县学必须有200多名学徒。
 
地方学校前所未有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对普及学生基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3)重点整顿专科院校
 
宋徽宗阶段,重点整顿高校。医学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自然科学的传播。武术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律师教学生判决案件和法律命令,培养司法人才。计算、书法和绘画的设置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这些高校的设置对后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显著特征
 
宋徽宗阶段的教育改革是上一代教育体制的继承和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制定更加具体,涉及面广。宋徽宗以蔡京为首,改革学校教育,以“崇宁兴学”为目标。崇宁兴学是宋代第三次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运动。与前两次相比,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范围最广。
 
3、失败的原因
 
首先,改革措施本身也有一些缺点。例如,三舍法是形式化的。一般来说,贫困儿童没有经济条件长期保持学业。此外,辟雍外学缺乏控制措施,形势混乱,难以管理。大观元年,立八行科,将推荐法与三舍法硬性结合,导致“三舍不试补”[14]
 
其次,徽宗时期,虽然收入丰厚,但成本较高,经济拮据也是徽宗教育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
 
此外,主持改革的蔡静等人以新党为榜样,实施新政。朝廷的一系列措施似乎是为了恢复和发展西丰阶段的制度,但其本质是加强思想独裁,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改革逐渐成为当权派打击异己、大兴党禁的工具。
 
一般来说,由于内外因素,宋徽宗教育改革以失败告终。但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改革在教育内容和教学理念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不仅有利于宋代教育体系的完善,也有利于历代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