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农村教育消极适应阶段

时间:2024-05-08 23:33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农村教育消极适应阶段(2002年―2012年)
 
在城市日益繁荣的情况下,农村正在衰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成为21世纪初中国政府面临的棘手问题。城乡二元分治的传统发展思维已不能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局面,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分离,走城乡一体化之路逐渐成为共识。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势”的著名观点。他指出,“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一种普遍趋势;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馈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也是一种普遍趋势。总的来说,我国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可以说,农村发展的滞后不能完全通过农村自身的机制来改变。相反,应通过外部差异和补偿机制促进农村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综上所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在农村教育方面,这一时期主要通过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流向农村,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城乡教育联盟、配对、领导、管理等新的学校商业模式。与其他领域不同,教育更依赖人员流动,人员流动更自主,在城乡自然和社会形势仍存在差距,城乡教育“互动”容易形式化,被动完成上级要求的沟通频率和人数。
 
一般来说,我国农村教育在这一时期发挥着消极适应的作用,发展不理性。这主要体现在由于农村生源减少而开始的大规模学校布局调整上。2001年开始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因对农村具体情况考虑不足,配套政策落实不足而受到批评。一方面,一些应该保留的农村教学点被一刀切地拆除,给一些地区的学生带来了困难。”农村学校的合并引发了程序正义、学校规模和机会公平等争议。[9]另一方面,在配套政策不完善的情况下盲目合并,存在校巴事故频发、寄宿制学校建设不足、校园生活教师编制不足、学生就餐问题、城市学校巨型化、学生家庭教育不足等问题。因此,自2011年起,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配套政策,努力纠正以往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例如,2011年颁布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和《营养午餐计划》,2012年发布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坚决制止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盲目合并”和“办好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由单纯考虑效率向公平转变,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后布局调整阶段”。事实上,农村学校的大规模撤离是我国这一时期城市化发展特点的体现。在此期间,我国城市化推进总体上相对广泛。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农村学校呈现出明显的“离土”倾向。小学进城、初中进城已成为这一时期农村教育发展的写照,农村学校在空间快速城镇化的同时,由于人口城镇化滞后于这一空间城镇化,上述布局调整后出现了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反思传统城镇化问题,探索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