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制约高校校际平衡发展的因素

时间:2024-05-16 22:45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一、我国高校校际发展现状
 
2016年4月7日,教育部发布的第一份《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00年后,中国新增本科院校403所,2015年高等教育学习总规模3647万人,比1949年增长310倍,入学率达到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换句话说,每10个学龄青年中就有4所“大学生”。但另一方面,全国高校生师比例持续上升,从1999年的1337%增加到2014年的1768%。师生相对较高,不利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1]。
 
此外,报告显示,与2003年相比,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投资增加了49倍,大学生平均拨款普遍增加,但不同类型大学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985工程”大学生平均拨款约17519元,“221工程”大学约13231元,但新本科大学约10706元,尚未达到财政部、教育部有关文件“不少于1.2万元”的标准。近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增加,财政投资增长相对缓慢。特别是在现有的二级管理机制下,中央和地方学生平均分配差距较大,地方高校学生平均分配远低于下属高校。促进校际平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二、制约高校校际平衡发展的因素
 
(1)教育政策与校际平衡。
 
在2010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草案明确提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造福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丰富的优质教育,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完善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然而,不同学校的竞争导致了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并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到“985”工程”“211 工程等少数重点大学、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如“985”仅一期工程大学的投资就高达255 1亿元,其中北京大学获得18亿元的财政支持[2]。重点大学凭借一流的教师、教学设备和充足的资金优势,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2)区域差异与校际平衡。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一直采用城市优先的原则。由于城市教师和教育质量明显优于农村,在高考竞争中,城市学生整体成绩高于农村学生,限制了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与此同时,中国的大学分布也严重不均匀。据统计,东部地区的大学占全国大学的比例 478%,平均每996 一万人有一所大学,西部大学只占一所大学,西部大学只占一所 189%,平均每14778 一万人拥有一所大学。目前,高等教育已经进行了改革,实行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制度。除少数部属高校外,绝大多数高校由省、部共同建设或直接分配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办理。为了获得地区财政等资源的支持,高校积极采取“校(政府)合作”的方式。因此,大量的招生名额给予当地考生,导致在优质教育资源较多的地区,考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远远超过高等教育资源贫困地区的考生,导致实际不公平。
 
(3)高等教育资源与校际平衡。
 
我国高等教育从“人才教育”阶段迅速进入流行发展阶段,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也有所提高,特别是许多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许多农村学龄人口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使我国在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然而,与普通高校相比,重点大学在教师、教学条件、实验设备、教学投资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这导致各级高校学生享受不同的高等教育资源,导致高等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难以实现校际不平衡发展。
 
(4)高校教育质量与校际平衡。
 
近年来,我国高校生师比例持续上升,从1999年的1337%增加到2014年的1768%。生师比不超过教育部《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要求的18%。亚太经合组织国家和欧盟国家的生师比平均水平分别为14%和16%,与中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教师队伍建设仍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高等教育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由于增长速度过快,相关设备和教师没有及时跟上,导致生均教育投入减少,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短缺,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降低教学水平,严重影响高校校际平衡发展。提高质量保证等教育公平水平是高校校际平衡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加强高等教育对策
 
(1)合理配置高校资源。
 
教育资源的分配本质上是高校之间的利益纠纷,是东西部、城市和农村教学资源占有之间的博弈。近年来,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显示出扩大趋势,极大地损害了教育公平原则,不利于促进高校平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为了实现高校的平衡发展,首先要淡化“重点大学”和“下属大学”的感情。重点大学只认识到过去的成就,下属大学只表达一种归属关系。要改变高等教育资源向重点大学集中的局面,公平分配教学资源,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二是建立稳定平衡机制,合理调整高校分布,适当调整中西部地区高校数量;最后,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鼓励重点大学教师在制度和资金上交流互动,建立对口支持机制,逐步提高各地区高等教育质量,缩小区域与校际高等教育资源差距,确保高等教育工作健康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合理性,关键是充分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运行中的基本调整作用,大力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加强政府服务功能,合理配置高校内部资源,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资源配置模式。
 
(2)政府实施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进一步促进校际平衡发展。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政府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实现校际平衡。其实质是用小范围的不平等换取大规模的平等,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全球教育服务市场的竞争力,也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此外,要创新东西部高校校际合作机制,把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发展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落实到位。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协调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既要注重发挥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又要遵循平等、平等、补差的原则,合理分配有效的教育资源,增加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和财政倾斜,大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