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经济论文

糖类国际市场价格下滑的趋势

时间:2022-01-01 18:08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2008/2009年度榨季以来,国际糖价一直处于波动状态,2010年国际糖价波动更为明显,特别是2010年6月后,国际糖价开始大幅反弹,总体来看,国际糖价正处于一种快速上升的态势,在世界范围内,目前供需格局仍然偏高。糖类现货紧张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主要出口国家巴西虽然近期因旱情减缓发运速度有所加速,但仍无法满足国际市场对糖类的需求。长期来看,国际糖价格仍将维持在高位运行,这也必然影响国内糖价低谷期的结束。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糖类消费市场之一,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我国对糖料进口实行关税配额制度,2010年食糖进口配额为194.5万吨,与2009年持平。就全球而言,中国和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两个对糖业开放的国家,也就是,中国对糖类进口并无高关税保护,糖类进口在配额内享有优惠关税待遇,进口商品对国内糖类市场较易产生冲击,国内糖业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糖进口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一、糖价走势与我国进口糖料的特点。
(一)进口量先抑后扬,进口均价冲高回落。
1-10月我国糖类进口量累计136.52万吨,9月单月进口35.2299万吨,糖进口均价581.79美元/吨。不但比8月份的29.8597万吨进口量还高出7月份的30.5781万吨,进口总额达1.779亿美元。今年1-10月,我国糖类出口71,632吨,糖进口有所增加。
今年1-4月,糖进口量明显减少,除3月份外,其他月份的进口量都在1万吨左右。自5月起,糖进口连续两个月突破10万吨,其中6月进口18.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1倍,比上年同期增加59.9%,是2007年8月以来的最高月。同时,在3月份每吨748.5美元创纪录新高之后,进口均价迅速下跌,6月份进口均价已跌至476.4美元/吨,比3月下跌36.4%,回到去年11月时的价格水平。
㈡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交替上升。
去年1-10月,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糖料37.1万吨,下降34.6%,占同期进口量的90.8%;加工贸易3.6万吨,下降19.8%。同2009年相比,2009年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83万吨的食糖,比2009年增加34.1%,占同期我国食糖进口量的78%;以保税仓储方式进出境货物12.8万吨,增长2.5倍。另外,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10.1万吨,下降6.9%。但今年一月,情况却正好相反,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糖4365吨,增长1.1倍,占同期进口总量的51%;一般贸易进口4199吨,下降92.1%,占49%。交易模式的改变更为明显。
㈢进口来源的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
去年,古巴进口糖43.8万吨,比上年增长7.4%,占我国糖进口量的41.2%。同一时期,巴西进口23.6万吨,增长812倍,占22.2%。另外,从东盟进口14.8万吨,增长1.1倍;从韩国进口12.4万吨,下降5.1%。在上半年,我们从古巴进口了22.4万吨糖,减少了20.7%;在同一时期,我们从韩国的进口量为64,000吨,超过巴西成为我国第二大糖源进口来源地,增长率为22.1%,比巴西进口量减少了74%。以上三个指标加起来,占同期我国糖进口总量的82.5%。九月份糖进口量主要来自巴西,分别是25.73万吨、澳大利亚5.058万吨、古巴2.95万吨和韩国1.36万吨。尽管进口源地仍然集中,但来源国所占份额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二是影响我国糖类进口的因素。
(1)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价格差异。
自2009年下半年起,受印度、泰国等糖类主产国大幅减产影响,国际糖供需缺口达720万吨,导致糖价迅速上涨,拉大与国内市场的价差。2008/2009年榨季和2009/2010榨季世界糖产量分别为940万吨和11700,000吨,但是在进入2010/2011年榨季之后,这一全球供不应求的状况将再次转变成过剩,大约100万吨的过剩量。糖类生产的增加将对国际市场价格产生相应的影响,糖类国际市场价格下滑的趋势必将影响我国糖类进口价格,在糖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国际市场价格的下跌,成为推动国内糖进口增长的动力。
步入2010年以来,国际糖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世界上第二个糖业大国泰国出现的“糖荒”现象,尽管没有直接影响到我国糖业的发展,但对我国糖业发展的关注还不够充分。在巴西,连续不断的降雨也打击了制糖工业。网上有关数据显示,泰国的进口量估计为8652.34元/吨,而巴西的进口量估计为7987.82元/吨。进口糖价格上涨已经成为必然。
㈡汇率浮动。
我国糖业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是根据其进口量占消费比重来决定的,进口越多,对国内糖类市场的影响越大,进口越少,影响也越小。伴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类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预计未来糖类的供求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随着人民币升值,我国居民的购买力和进口量都会增加,但人民币汇率的上涨,加之进口扩大,必然导致国际食糖价格上涨,国际食糖价格上涨将再次促使国内糖价向国际市场靠拢,最后导致国内糖价上涨。
㈢国内市场的可用性。
糖料种植是我国重要的食糖生产大国,其产量、产值仅次于粮食、油料、棉花,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食糖产量仅次于巴西、印度,居世界第三位(如果将欧盟作为整体来看,我国的糖类产量在全球排名第四)。根据中国糖协公布的数据,2009/10年,糖业产量为1073.83万吨,截至2010年9月底,生产周期较少的糖169.29万吨,目前,该糖厂累计销售食糖1042.13万吨,累计销糖率97.05%;此外,为了稳定国内糖市,从2009年12月起,国家连续三次卖出国储糖,累计卖出86万吨,改善了国内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造成了相对较少的进口。在2008/2009年榨季,我国糖类产量为1,243万吨,比上一榨季减少16.24%,消费量1,三百九十万吨,产销缺口147万吨,比前一榨季增加2.2%;2009/2010榨季糖产量1,产销缺口251万吨,同比减少209万吨;连续两个榨季减产,新榨季库存量下降和国际糖价低于国内糖价等因素推动了进口的增长。
(四)糖类的消费量。
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糖类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据国际糖业组织统计,人均年食糖摄入量在2896-8955美元之间的中高收入国家人均食糖消费是41.0kg。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逐步实现,使下一段时间我国糖类消费需求将处于增长阶段。另外,居民消费结构的剧变,导致个体糖类消耗量增加。伴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糖类消费也将随之增加,从而对价格产生影响。2008/2009榨季,我国人均食糖消费量为10.7公斤,与消费结构类似的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糖类消费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食品加工行业迅猛发展,整体食糖需求稳步上升。根据中国制糖协会对国内食糖消费需求增长的预测,到2015年,我国食糖消费量将达到1600-1800万吨,而到2030年,将接近世界消费水平,达到2600-3000万吨。国产糖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将影响我国糖类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