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更容易享受高回报的待遇

时间:2022-02-04 20:44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与往年相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更倾向于追求高水平的自我完善——研究生入学考试。随着研究生入学考试人数的逐年增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热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大学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过程中并不一帆风顺。本文从成就动机理论的角度,分析制约大学生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如何发挥这些影响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及采取哪些具体对策。
1、成就动机理论的概述。
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默里就首先提出了成就动机的概念。他认为人类有20种基本需求,成就需求在其他需求中排名第一。此外,他将成就动机定义为克服障碍、施展才华、尽可能快、好地完成某事的愿望或趋势。经过其他心理学研究人员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是激励个人在实现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社会目标时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许多学者认为成就动机在人们的行为成就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中国学者张兴贵认为,成就动机是人们追求高目标、完成困难任务、竞争和超越他人个性的力量[1]。其他心理学理论,如自我效能感、成就归因感等,也处于热门地位。
(1)麦克利兰成就动机理论。
20世纪中期,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首次通过测试研究了成就动机。通过研究,麦克利兰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动机需求理论:对成就的渴望(Needforachievent)、对亲密关系的需求(Needforafiliation)和对权力的向往[2]。以上三者平行并列。
第一个对成就的需求体现在个人的心理需求上,他们想要取得重大成就,克服问题,享受这种乐趣。此外,高成就动机的人更倾向于选择或制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而不是一个虚假的、遥远的目标,从而获得更好的体验感。这些大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适当调整目标,在不依赖他人的情况下实现成就动机的满足。相反,成绩低的人更容易选择难度低的目标。第二种对亲和力的需求体现在个人对良好社会关系的需求上。作为社会上的个体,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个体互动,期望得到友好的反馈,这可以给个体很好的鼓励内在动力。第三种对权力的需求体现在行为上,这意味着渴望实现更高的目标并更好地服从他人。
(2)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是否能利用自己的一些技能来实现或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它不是指个人的真实能力水平,而是对自己能力的信心[3]。因此,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人们在特殊情况下完成任务和恢复的能力。那么,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方法是什么呢?
班杜拉提出了四种主要方式:一是获得个人经验,直接为学习者自身的能力提供反馈,特别是学生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经验是最基本的方式。第二,替代经验,即提供一些关于他人成就的信息进行比较。此时,榜样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反映出,当学生观察到与自己水平相似的个人成功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也会提高。第三,说服学习者提供他人相信他能做什么的信息,比如鼓励学生,说服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第四,在生理状态下,学习者通过身体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来判断他们完成当前任务的能力。通常处于身体紊乱状态的人更倾向于追求成就感。
(3)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社会意识和人际关系认知理论是归因论的根源,然后由著名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韦纳及其同事发展成为动机研究领域更受关注的理论。海德将行为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并提出了共同变化的原则,以解释人们发现事件原因的过程。他认为,人们通常认为某些行为倾向取决于各种原因,人们会在不同的条件下找到某些结果和某些原因之间的联系。如果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原因总是与相同的结果有关,而没有这个原因就不会发生,那么这个结果就可以归因于这个原因。
韦纳将认知因素引入成就动机理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和讨论成就动机,从而得出人类成败对未来成就行为有重要影响的结论。他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成就动机理论。韦纳认为,个人认定成功或失败的结果有四个主要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些原因可以从三个维度划分:原因部分(内外)、稳定性(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控制性(可控性和不可控性)。个人对成功或失败的不同维度的归因将对个人未来的态度、行为和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成就动机理论下大学生考研现象成因分析。
根据我国教育背景下不同成就动机理论的应用,可以从以上三个理论对大学生考研现象进行初步探索和分析。
(1)基于麦克利兰成就动机理论分析。
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人数占毕业生人数比例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希望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取得一些重大成绩。其中一些人想弥补高考失误造成的个人损失,如未能上梦想中的学校或学习感兴趣的专业;其他人则想用研究生入学考试来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其中一些人因为家人的期望和鼓励而决定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然而,与那些习惯了校园里的舒适和舒适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无法忍受到处找工作。上述具有高成就动机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比较高校的办学水平、水平和学术地位,以确定目标高校。一般来说,这些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研究生入学考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并从自己的角度进行调整,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2)基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随着我国出台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决定,高校本科毕业生总数不断增加,高校招生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人口、经济、基础教育发展等增长速度。因此,其结果是大学生整体质量的下降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例如,本科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需求,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仍处于不饱和的状态。因此,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改变生活空间,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选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接受更高的教育,获得更多的知识成就,获得更高的教育和文凭,以不断提高他们的质量和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和生活做更充分的准备。
(3)基于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必须在就业和入学的十字路口做出选择。社会上更常见的就业事实是,高等教育更容易享受高回报的待遇,更容易成功,这激发了大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追求知识的欲望。此时,他们处于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希望在追求高等教育的同时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当然,如果他们能在学术上取得成就,这也是他们追求的结果之一。这些学生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追求事业上的成功,整体上与社会发展的需统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