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势

时间:2023-03-11 23:48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结合中德特色教学模式改革
(1)具体改革内容
1.课堂环境改革。从教学环境出发,打破传统的课堂布局,教师根据课堂需要引导学生设计和布局教师环境,方便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打破固有的传统模式,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营造友好而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翻转式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从课堂环节的布局中积极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如图1所示。2.教师角色改革。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对教学有重要影响。在小班教学的形式下,教师自豪地更充分地发挥指导者和启发者的作用,与学生成为朋友,引导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开放思想,互相分享,不要压制学生和自己的不同想法。鼓励学生积极、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学生为中心,将“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思维,转变学生固有的思维方式。只有把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这方面的改革是翻转课堂的实质性体现。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主角“教师”转变为新教学模式下的主角“学生”,教师从“叙述者”转变为“倾听者”。教师角色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和改进,如图2所示。3.教学内容、形式改革。除了选择中国权威出版社的常规教材外,课程中使用的教材还需要从学生的角度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点进行知识的引入。所用材料与时事和当前研究热点密切相关,从报纸、杂志、期刊、网络等媒体资源中寻找补充材料,确保教学内容的新鲜度和专业前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学生对教材的敏感性和新鲜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和转化。传统的教材和书籍可以系统地梳理知识点。但由于教材更新出版时间间隔长,知识体系难以实时更新,内容缺乏趣味性,容易让学生感到倦怠。结合媒体资源的教材不仅有趣,而且具有时代或专业的热点,可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两者的结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大受益。此外,在教学形式上,提倡线上线下教学共同进行。借鉴疫情期间的教学形式——网络教学的优势,可以实时跟踪和回答学生课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消化过程。同时,在线教学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更灵活地处理课堂内容的安排,重点是线下课堂,可以通过学生自学、讨论部分组织学生在线学习、讨论,教师也可以很好地参与,及时指导,两全其美。结合上述教学进度,中国学习德国引导学生设计概念生成阶段,注重设计细节(需要学生模拟物理体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高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为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4.教学方法改革。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缺乏理论知识与项目设计的相关性。理论模块与设计、时间模块相互独立,连接性低,使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践项目。教学改革后,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理论教学模块内容直接服务和设计实践模块,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设计实践模块,利用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及时以展览的形式呈现阶段性教学成果。树立学生的专业自信,让学生真正成长为符合时代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工业设计人才。
(2)优化完善教学模式
本文主要旨在解决国内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在吸收德国教学模式优势的基础上,探索“中德结合”的新教学模式,发挥创新教学,实现跨学科推广的效果。(1)为传统课堂教学提供国际模式和参考。从重“教”到重“启发”,实现课堂翻转。(2)从重“理论”向重“应用”转变,启发中国教学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创作。(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而不仅仅是最终产品的效果。(4)从“单一视野”向“国际视野”的转变,中德设计学院为学生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的平台,使学生的跨文化事业更加开放,综合素质更高。(5)结合中德教学模式的优势,同时进行线上线下教学,形成新的综合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潜能,培养学生成为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符合国际标准,更适应时间展示,形成特色专业教学模式。
本文主要针对国内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在吸收德国教学模式优势的基础上,探索“中德结合”的新教学模式。努力实现从重“教学”到重“灵感”的转变,实现课堂转变,为传统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和参考;从重“理论”到重“应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创作;从重“结果”到重“过程”,注重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不仅注重最终产品的效果;从“单一视野”到“国际视野”,中德设计学院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平台,开阔跨文化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结合中德教学模式的优势,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潜能,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时间的需要。希望相关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不仅能应用于工业设计专业,还能推广到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等设计课程的教学中,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提供参考。在中德合作教学期间,与中国的教育体系相比,不难发现,单纯就某一教育体系而言,更适合当地环境的发展。不可否认,德国的工业设计在起点和发展程度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学习和借鉴其本质是我国工业设计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否需要全面复制,德国工业设计教育体系是否完全适用于我国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毕竟,在高等教育阶段,需要根据国情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内容进行定点分析和判断。学者需要从纵向、横向多维度考虑和借鉴,帮助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