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农业论文

徽浙区域间农业经济交流的影响

时间:2021-12-11 11:08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点击次数:

(一)对徽州、浙江和上海的市场需求进行调整。
上面可以看出,在农业经济交流过程中,浙江特别是杭州向徽州输入的猪肉、黄豆、菜籽、谷类等产品,在徽州地区不同程度地发挥着调节和调节作用。
而徽州.茶.木材的产量也满足了浙江地区对这类农产品的需求。在浙江,徽州人以茶业为第一。婺县吴习斋1922年指出:“徽人足迹遍及全国,京.津.沪.杭之茶馆无一非徽人所设。民国年间,杭州“茶商除翁隆盛为海宁人外,其余皆为安徽徽县人,且以吴姓为最多,其次是方姓,”这一点很重要。报纸上还有许多关于徽州人在杭州开设茶馆的报导,如1932年,“杭县上纤埠有徽州人汪子卿所开之茶店,学徒吴永泉,年十六岁,勤俭服务”。
在浙江的徽州人,木料也是一家之主。而徽州出口木材是杭州木材需求的主要来源。一九二二年报导说:「试就杭城江干看一看,层垒累累者,满地都是,沿河而下之木充塞,一路上有一条路。《寄园寄所寄》12卷12中也指出:“徽处多山多,每年木商冬季砍伐”,到五六月水涨的时候,由水渠经过严州而运到浙江。这批徽州木料,不仅满足了杭州、上海等地建筑行业对木材的需求,还为杭州城市提供了一种保障。
(二)推动在两国间推广农业技术。
在农业经济的交流过程中,也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普及。例如,近代浙江农民掌握了香菇栽培技术,在徽州从事香菇种植,推广香菇种植技术,并将种菇这一新产业引入皖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休宁,大约二三百浙江人来到徽州从事香菇种植,近代经济学调查对来徽州种菇的浙江人有详细记载:
菇类行为屯溪特商…开户者多系浙江处属人,专为代客买卖(五分)及为种菇农民往来之旅舍。其中,婺源地产者最多的是查冬菇产地,休林只有小数。种菇农均为浙江龙泉、庆元、松阳等地农民。每年十月后,都会有人来此种植徽,自备草棚,备粮,把带去的菇泥(即菇种)种到杂树上,一年后,就可以采收。大约二三百人种蘑菇的农场主,十月进山后,到第二年清明收菇后,就离开山去,将所采的菇干挑到黎阳行家去卖。二县共产粮食二千余担*。
近现代徽州地区的香菇种植不仅分布在休宁、婺源等县。根据调查,徽州歙县还产菇类,产二十五都地方,“种者全系浙江处州人”。
但是可否认为徽州人到浙江没有技术传播?没有。徽州外向型经济以农产品出口为主,存在较发达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而徽州蜜枣制作技术的传播,则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九二六年,浙江兰溪出产的蜜枣,“其制法颇具功底”,这种独特的加工工艺和质量管理措施,为兰溪蜜枣在江南享有盛誉,而这些技术与管理也都得益于徽商,「操为业,类多徽商」,从事此加工行业的徽商,在蜜枣制作季节,「遍招四邻妇女切丝」,拉动当地就业*。
(三)对徽州山川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徽州的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农民生活方式和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都离不开山区特色。正如《黄山毛峰》原产地汤口,“黄山脚下的茶农,除了种植桐子.种杉树外,就靠这点茶维持一年的生计”①。
众所周知,徽州的茶、木等山林资源大量外销到浙江和上海。另外,徽州地区的贡菊、盆玩等山区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也多销往浙江,农民收入因此而增加。在徽县,贡菊是本县特产,“产南乡大洲源高山金竹岭一带……种植者约千户,每一户都是最多的一担,少也有四五斤重的货。”徽县的栀子中有一种品种可做盆玩,“高不盈尺,名玉留春(留,一作楼),是一种名贵药材,是一种名贵的名贵药材,是一种名贵药材,是一种名贵的名贵药材,是一种名贵的名贵药材,是一种名贵的名贵药材。
近现代徽州地区以林木为原料,制作蔬菜油料,也有将销往杭州的情况,可增加农民收入。这种植物油脂包括桐油、桕油、青油及其它类。在徽县“除食用全部豆油类自用外,其余如桐油.桕油.青油等,十之九运销沪杭,该业组有油坊同业公会,设府城小北街」。徽县的柏油,由柏子制成,“子外制肉者称柏油,内子仁制成者称青油。邑南产较多,次则西北,通产柏油约四千担.青油数百担,柏油输售于浙,青油为燃灯料,今则当另一种油品,以供研究。
徽州农民依靠当地的山区资源生存,能否将茶叶和木材运输到杭州等地,以合适的价格卖出,对于徽州人民的生活意义重大。茶对于徽州的民生非常重要,一有大的市场波动,农民的生活就受到了明显的影响。20世纪20.30年代的茶市波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皖南是以屯溪为中心,此地在此成为徽.浙.赣茶市的集中地。民以全埠箱茶出口,年仅七八万箱,而民国十五年以后,国外销场,日见增多,各茶市的价格,随著剧增。民十五至十七年间,三年间,突增了十一万箱以上的茶叶,计值四五百万元,此时徽商经营茶叶的人数异常增多。民政,也要靠一点解难。”茶叶的价格上涨,农民的经济状况好起来;相反,商人和茶农都会受困。从1933到1935年,"从所运到沪埠的茶叶,因孟买.伦敦.巴黎等市有日本.印度.锡兰之倾销,价格愈下",茶商损失甚巨,茶农亦受影响。
在历史上也不乏有关徽州近代史上的留守农民贫困问题。除茶木贸易兴衰的大背景外,也与其流通成本较高有关。根据对镇徽县南源村树木状况的调查,“杉木从山上砍下来,就是拖到河沟边编木排,然后再运到杭州。”「山中杉木价格不菲,一般一棵树一至二斗米,有些山树离河沟更远,价格更低,不过,到杭州的运费大概是卖价的十倍左右,“每棵杉木从山上砍下来拖到河沟里,要五个工才能把它拉到河沟里。合起来,大概三、五斗;由河沟放到街口,七十里路,也需要米三、五斗;由街口放到杭州,运价费约五至七斗米,故每一条杉木加运费最多要去一石八.九斗米,五斗米亦得一石四。五斗。
通过对清末至民国前期徽州与浙江农业经济的互动分析,可以看出,在近代农业经济变迁和地区互动中,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是农民能够积极地根据地域资源的差异,主动适应市场,体现出传统小农经济的顽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