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农业论文

协同理论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实际应用

时间:2022-10-09 22:32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点击次数: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食基地,也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农业发展资源丰富,农业科技基础雄厚。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环境条件和内部动机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转变发展势头,焕发增长活力的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创新驱动农业发展模式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协同性的理论依据
(一)协同理论一般原理
协同理论作为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HermannHaken)在《协同学导论》一书中,哈肯系统地讨论了协同学的原理。哈肯首次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找到处理方案,论证了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的各种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1。哈肯协同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解释系统自组织现象的协同效应(SynergyEffects)。协同效应原本是一种物理化学现象,又称增效效应,即“1+1﹥2”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整体效应,包括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协同效应可广泛应用于多学科、多领域。例如,企业管理中的内部协作是指利用相同资源在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和阶段产生的集体效应。外部协作是指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通过合作共享资源和业务,比单一企业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和更好的资源配置效率。二是通过系统内相对稳定和不稳定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系统自组织过程的使用原理(slavingprinciple)。服务原理又称伺服原理,在协同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这一原理揭示了支配子系统的序参量生成机制,即在子系统的竞争与协调过程中产生并支配子系统行为。服务原理从微观层面解释了序参量与子系统的关系是服务与服务的关系,通过序参量支配子系统的合作形成了有序的宏观结构。三是论证开放系统非平衡相变过程的自组织原理。主要内容是解释系统的普遍性和开放性,强调协作是自组织的基础和系统变化的自发性,解释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能力,序列参数是自组织的关键要素,自组织过程也是子系统、竞争和协作过程之间的差异,在要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整体效果。
(2)协同理论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应用
协同理论具有普遍性。自该理论问世以来,它在不同行业和企业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促进制度变化、优化不同要素的结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驱动力。协同理论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实际应用贯穿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子系统及其创新活动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成果研发领域,注重子系统的协同作用,核心是提高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二是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领域,注重从成果研发到实际应用过程的管道建设和运行机制,注重供需侧的有效对接,避免供需不匹配和失败;三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自组织能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不同阶段的目标和相关创新主体的阶段目标,形成创新体系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的载体,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整体体系,以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路线和竞争战略为子系统,以创新主体的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为序参数,研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协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