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农业论文

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3-03-29 23:19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点击次数:

1农村振兴战略下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意义
1.1符合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
从第一个百年目标到第二个百年目标,最繁重、最困难的任务是农村地区。农业作为经济摇篮的起点,为中国的经济运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经济结构模式的改革,传统的小型农业经济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农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在新时代农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下,农业高职院校以人才培养为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创造更多复合农村人才,完善质量保证机制,加强个性化指导促进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培育现代农业商业模式,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满足建设美丽农村的时代要求,实现国家共同繁荣的伟大目标。
1.2解决了我国农业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与农村振兴战略需求的矛盾
我国农业高职院校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农业人才、研究农业科学、创新和推广农业技术的重要任务,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业高职院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农业高职院校是我国农业科技的依托和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培养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农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农业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与农村振兴战略需求的矛盾也在得到解决。比如农村振兴战略一方面需要大量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加入;另一方面,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愿意在农村工作。随着农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同时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给人才培养带来了更多的可塑性。同时,国家对农业高职院校采取的经济政策手段也为人才培养“锦上添花”。
1.3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民富裕生活
农村振兴战略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重要环节。没有农村经济和人才的投入,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也将面临困难。因此,地方政府作为领导者,应与时俱进,加强激励政策的引导,凝聚社会力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引导文化、知识、管理的新创新人才加入农村基层管理,如以大学生、研究生为代表的“村官”。同时,由于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镇,地方政府要利用自身的经济政治功能,对城市户籍制度进行实际调整,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城市生活中体验到国家制度的优越性,最终实现共同繁荣的目标。
2.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定位模糊,培养目标错位
所谓学校定位,主要是指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学校现有条件,确定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培养水平和学校类型的决策过程。随着我国综合性高校教师的不断扩大,农业高职院校也逐渐朝着综合性高校的教育方向发展。高校之间存在着比较的趋势,如师范院校趋向于科研型;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目标趋向于学术性和理论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错位等。一方面,这些问题导致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院校相同,无法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农业高职院校的学校定位模糊,培养目标错位,难以适应农村振兴战略的实际需要,导致大学生在农村基层就业“下不去,留不住”。
2.2师资素质不高,科研实力弱
与农业院校相比,基础设施和科研队伍都体现出巨大的优势。主要原因是:一是农业院校教师普遍缺乏教师,生师比例过高;二是对科研认识和重视不够,师资比例不协调,科研投入不足,导致教学科研水平薄弱;第三,目前的教师大多朝着年轻化、低职称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农业院校。大部分高校以90后、95后为主,少数以德高望重的教授为主。因此,作为农业院校教师的主力军,青年教师缺乏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难以胜任农业实践工作,甚至无法理清研究路线;部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薄弱,表达能力薄弱,科研逻辑推理能力薄弱,缺乏获取有力证据的能力;部分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经常为完成上级规定的科研任务和职称评定而弄虚作假、抄袭科研工作;部分教师对课堂缺乏责任感和热情,不以提高课程有效性为教学首要目的。此外,农业院校更注重农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客观上也会影响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