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斯氏系统”是现实主义的演剧方法

时间:2021-11-14 10:15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而“经验主义”理论则是与表演理论相对立而提出的。“经验主义“理论的核心内涵就是在创作表演艺术的过程中,强调“重情重理”的表演理论和表演方法。
在19世纪中叶,英国演员欧文首先提出了“体验主义”的理论雏形,明确地反对狄德罗和科格兰的观点,宣称:“能够将自己的感情感化为自己的艺术的演员,是不会主动去观察他人感情的演员,不会去做任何事情,能比别人强么?”
他主张以体验角色的情感作准备,以表达人物情感为手段和目的,他将表演描述为设计情感→激发情感→累积情感三部曲,这与科格兰德的精心构思→体现范本→科格兰德的精雕细琢→意趣相得益彰。他的老师是欧文,他的老师是克格兰德。
承袭欧文“经验主义”理论的是19世纪末意大利著名演员萨尔维尼,他明确指出:“我认为每一位伟大的演员都应该是,而且,其实也是被自己表现出来的情感所感动;他总是不公正地去感受那种情感,或在背诵台词时感觉到那份情感,在每一次扮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他也一定会有这样的情绪(无论是演一次还是一千次)。可以感动听众的程度,还取决于他曾经被感动的程度。」(回忆·轶事·思索)
20世纪初,前苏联大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经验主义”理论进行了更丰富的拓展,使之成为一种体系化的“斯氏体系”,其重点是表现艺术必须基于内在经验(对同一角色有相似感情的感觉),斯氏自己的系统是“体验艺术派”,后来又被称为“体验派”。
经验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是“斯氏系统”在中国的传播。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戏剧家章生、郑君里等人根据不同的文本,翻译了斯氏著作,并开始引入“斯氏体系”。国家戏剧传科学校、延安鲁迅美术学校、戏剧教学、传播“斯氏体系”。而导演章泯也将“斯氏系统”应用于他自己的导演实践,获得了成功。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从各个方面“一边倒”地向“老大哥”学习,我国戏剧界也掀起了学习“斯氏制度”的高潮。一九三三年六月,中华全国剧协邀请在京的文艺工作者,如举办「斯氏系统」研讨会,由田汉主持,周、洪深、老舍、焦菊隐、赵丹、白杨、魏鹤龄等先后发言,一致认为《斯氏体系》是现实主义的演剧方法,应当深入研究,参考,应用。同一年八月,中国剧协和中苏友协与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逝世十五周年纪念会,两百多人参加。在《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文中,焦菊隐提出:“斯氏系统”就是从审美原理、创造规律、生活出发、从现实出发,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演剧科学,是现实主义演剧理论的奠基人。要研究“斯氏系统”,“要为舞台艺术开辟一条宽广、正确、有无限前景的道路,让戏剧走上反映生活、影响生活的道路,让舞台艺术家,最深层次地关注舞台形象的内在体验,并真实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以求在舞台上创造出鲜活、血肉之躯。
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五年,苏联大批“斯氏体生命体验”专家应邀来中国演出、上戏讲学,培养了一批“斯氏体系”骨干。同时,大量关于“斯氏系统”的理论专著也相继出版和发行,不少剧团也开始使用“斯氏系统”进行排戏。由此构成了“斯氏系统”中的“最高任务和串行行为”,“表演艺术是行为(行为)的艺术”、“心理与形态的有机统一”,《内在经验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以自我为中心生活在角色》、《舞台人生双重性》等学说为核心的表演理论。
在我国戏剧演出中,作为“斯氏体系”核心的“体验主义”理论一直处于“一统天下”的地位。不仅仅是戏剧,影视也是这样。在排演前,演员首先要“深入生活”,“体验人生”,强调角色的“情感体验”。在表演的时候,同样要倾情投入,充分表现人物的感情。《说戏》的导演,也侧重于“情戏”,并由此产生“情移借”等表演手法。所以,戏剧演员演影视剧或者影视演员演话剧,都是比较轻车熟路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都是以“体验主义”理论为指导和根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