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二人转音乐受众结构的层次

时间:2021-11-14 10:29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毋庸置疑,前人对二人转的理论研究,是富有成果的。有些专家,做过全面性的研究,其中不乏有深刻见解。但是,总体来说,一般都停留在思维的单向、静态、孤立的分析上,本文试图变换一下观察二人转音乐的视角焦点,并遵循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结构网络化。
本文从系统整体的原理出发,对二人转音乐进行了考察,得出如下结论:1)二人转是一种系统。“一种整体,是一种在一种相互联系中产生关系的整体。(二)在二人转音乐这个大系统(母系统)中,它包括唱、奏两个子系统。两者,唱即为声乐,是主旋律。主要包括:1.曲牌制。大唱、常用曲牌、专腔、杂调、小帽、小曲等六大类;2。喉咙有很多种,主要有:假嗓音,真嗓音,真嗓音等。例如倚音、滑音、颤音、顿音等;4.歌唱形式。例如怀篇(独唱),一替一换一,一换一句,一换半句,对口咬,鱼咬尾等。演奏,即器乐部分,是为唱腔伴奏。主要有乐器曲牌、乐队组成、锣鼓乐曲等。
二人转音乐(大系统)的两个分子系统是构成二人转音乐(大系统)的全部要素。他们之间并非孤立而松散地存在,而是相互联系,以复合交织的方式呈现出来。结合,也是指两个子系统(或子系统)在横向连接。这种状态很容易识别和理解。交叠,是指两个以上的成分的一部分或全部纵向交编而成的一种新组织。这并非单纯的音乐交叠、交叠、功能性质,具有复合性和复合性。
二是功能可变性。
二人转音乐作为一门时间艺术,其本质并非一成不变,一成不变。其形态学特点(音节、调式、节拍、节奏、旋法、结构等等)无不在人的动态过程中,透过人的听觉感受到。综观二人转音乐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的不断充实、完善、演化的历史。所以对二人转音乐而言,动态的流动,是绝对的,本质的;静态的稳定,是相对的,表面的。
二人转音乐的社会功能,是在对听者进行艺术鉴赏过程中完成的。观众席上的二人转节目也是通过听觉来感受音乐的。因为各自的人生经验、艺术修养、情趣爱好的不同,所以二人转音乐对不同人产生的作用和意义,即功能性质,也就不同了。二人转音乐受众结构的层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民族音乐听众。农村作为主体,适应了部分城镇人口。这些听众是二人转音乐中最忠诚、最活跃、最基本的听众群体;2.认真听。即具有一定文化、艺术素养和一定的情感体验与联想能力的知识阶层。这种听者,虽然没有农民听者那么活跃、狂热,但出于某种原因,他们是以一种平静、严肃的心态去感受、感受这种乡村音乐,3.具有一定文化、略知一二的听众。这种听者,具有相对较高的精神活力水平,能够理解二人转音乐的普遍形式含义。并且能够辨别音乐形态各要素组合变化和玩赏技巧趣味的人群。它是一种以“品评”、“鉴定者”面容出现,同时对二人转音乐有一定距离的听众群;4.听者。主要是都市年轻人。这种听者,对于二人转音乐的传统部分,基本上持排斥、冷漠的态度。二人转音乐要适应时代,扩大受众层面,这部分听众是争取的重点。
三、风格多样。
音乐风格,作为二人转音乐所体现出的“特征、风貌、气质”,并非由一个层次构成,而是由多个层次组合而成:(一)语言声韵方面。也是指舞台语言的唱腔曲调、地域语言的不同,形成了色彩各具特色的唱腔曲调,从而体现出一方的音乐特色。东北二人转,依其声韵上的差异,基本可分为南北两派,语言四声调的值,彼此有明显区别。(二)声乐唱法。作为二人转音乐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各种特技的装饰润腔。这些特点中,最为突出的是:1。慢颤音。上装演唱时,最善于表达委婉、缠绵的情感;2.顿音。通常被称为疙瘩腔,表现为一种愉悦、兴奋的情绪;3。运用去声字,对于刻画人物、衬托人物各种情色,都是一种很好的效果。(三)旋律形态方面。二人转音乐中,也包括音节、调式、韵律、旋法、落音等等。(四)乐器演奏方面。笛子是二人转的主要乐器,在演奏中,慢齿、花舌音、滑音等特殊的演奏技巧,具有很强的特色。(五)伴随性形式。二人转三种(干板鼓、托腔、盘鼓)伴奏形式,其朴实、淡淡的伴奏、鼓乐齐鸣,形成强烈对比,从器乐方面反映二人转音乐的风格特征。上述五个层次,即风格系统的五个子系统,都是客观存在的,有鲜明特征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