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中国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

时间:2022-01-27 19:13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提琴是乐器。但是,像一切洋器一样,一旦传入中国,它就面临着一个极其重要的民族问题。一九二二年即一九五二年,即一九五二年,即一九五二年,曾有音乐家萧友梅提出音乐民族化的主张:「一定要创造一种新的风格,以代表中华民族的特色,与其他各民族的音乐有不同。"(关于国家音乐会的谈话),转述自蓝丁:《办学方针》一书中关于近代音乐历史上的几个具体问题,如《救亡图存》、建国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第23页)《毛泽东同志》更清楚地指出:“艺术上的‘完全西化’是极不可能的,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艺术不能与人们的习惯相提并论,以情为语,不能历史地发展民族。(一九七九年九月九日,人民日报第一版),与音乐工作者交谈。
实际上,中国小提琴艺术和歌剧、钢琴、芭蕾舞等,都是从西方引进的艺术,在国家化的道路上取得了成功。这一宝贵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因为它能照亮未来。
一、主题的民族化。
中国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首先表现在主题的民族化上。因为,主题本身是艺术作品的基本材料,也是艺术民族化的先决条件。这里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小提琴家马思聪所作的小提琴曲《内蒙组曲》(原名《绥远组曲》、《史诗》、《思乡曲》,“塞外舞”),就以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生活为题材,民族特点非常鲜明;又如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也是古代汉族的同名民间爱情传说题材,有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朴实、坚韧、浪漫等民族特征。
应该说,题材的民族化,不仅奠定了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坚实基础,也是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有效载体。所以,题材的民族化,绝不能小看。大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还有什么能比主题更重要?离题还有什麽别的艺术?要是题材不合适,什么东西都可以白白浪费。(《歌德谈话录》第1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版)我国清代诗论家李重华也说:“吟咏先须择题;运用先期选材。不择题则俗物先能秽目;不选料则粗大才安动?”(《贞一斋诗说》,《清诗话》第921页,中华书局1963年第1版)可见题材在文艺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小提琴艺术自然不例外。
第二,风格的民族化。
文体是艺术作品特征的集中体现,是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更多地体现在风格的民族化上。
文体民族化,是所有文学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古代和现代的艺术史看,各个民族的艺术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一民族化的艺术风格,是由该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条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也反映了该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求。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这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基础。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风格特点。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把传统戏曲——越剧唱腔中的部分曲调作为音乐素材;以长于表达矛盾冲突的奏鸣曲式为结构的基本构架;在民族艺术鉴赏习惯中,发展逻辑、规律、情趣融为一体,做到内容集中、结构严密、形式优美,它充分展示了民族化的艺术风格,因而成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艺术精品,曾获得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荣誉。
第三,技术的民族化。
弹奏技巧是体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所以,中国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同时又表现为演奏技巧的民族化。因此,也有很多类似的成功案例。比如《梁祝》的首演主题曲俞丽拿等人,就充分展现了中国戏曲的民族气韵,把中国戏曲的演奏技巧和技巧完美地结合起来,展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例如“加花”,展开重变(变化),对比,带“散”特征的短句和悲愤的“歌腔”和“引导板”、“器板”、如《摇板》、《快板》等,都是从戏曲、民乐的演奏技巧中提取而来,一个民族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
总之,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是中国小提琴艺术中具有指导性的成功经验。当然,民族化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广泛、高度、深度和深度。这就是所谓“民族化”,即作家、艺术家对本民族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等进行创造性的运用,以反映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