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中国民俗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时间:2022-10-07 22:34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把民俗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然后用现代社会科学理论来指导民俗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这是本世纪初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当时的民俗被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学术殿堂的重要组成部分。80多年过去了,虽然民俗学在中国没有像其他人文学科那样快速发展,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关注,但民俗学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特别可喜的是,1997年国家调整社会科学时,民俗学在国家学科目录中占有独立地位,为民俗学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21世纪的到来,许多人文学科面临着新的挑战,“反思”成为许多学科的重要话题。
民俗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及时总结自身的不足,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及时调整学科发展战略,也属于民俗学科建设的意义。因此,本文对民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一点看法,以便教民俗学界的同事。
中国民俗的历史回顾
民间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被引入中国,始于1918年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歌谣征集活动。1018年2月1日,《北京大学日刊》发表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从此开启了中国民俗学的序幕。此后,1922年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的《歌谣周刊》在其创刊词中更明确地提出了民俗学的学术目的:“收集歌谣有两个目的,一是学术,一是文艺。我们相信,民俗学的研究在今天的中国确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业。虽然没有学者注意到这一点,但只有少数有抱负的人什么也做不了,但他们不必尽力;至少要提供多少材料或引起一点兴趣。歌谣是民俗学中的一个重要数据,我们记录下来进行特殊研究:这是第一个目的。”1985年11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影印本。)一向被精英鄙视的民间俚语歌谣,如今已经发表在国家最高学府的报纸上,进入了学生的课堂,当时被认为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它对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末,除了北京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成为民间发展的另一个中心,1928年成立了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间学会,创立了《民间周刊》,出版了一批民间调查研究工作,对学术界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中山大学出版的作品中,顾芷刚的《妙峰山》影响最大。妙峰山调查是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1925年组织的一项调查活动。当时的调查文章是《北京日报》·副刊》上以“妙峰山进香专号”形式分为六期出版,1927年顾洁刚将这些文章汇集成册,作为中山大学民俗系列出版。妙峰山调查在学术界影响很大,何思敬正在阅读“妙峰山进香专号”后来,他指出,在当时的社会知识分子中,有一种人们对生活缺乏知识和冷漠的态度“暮气”妙峰山调查针对民间文化和民间宗教“科学调查是第一次,这次调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称赞说:“妙峰山专号是打破这种暮气的霹雳。”1983年12月,上海书店影印本第四卷。)
北京大学的民俗活动一直持续到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山大学的民俗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初。与此同时,20世纪末至30年代末的杭州、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陕北部,都有一些民俗活动,并出版了民俗调查和学术研究的成果。
从1918年到1949年的30多年,民俗学在中国学术界有一定的基础,但这一基础对于一门新兴学科来说还是相当薄弱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没有稳定的地位,如建立系、培养学生等;其次,它没有以此为生的学者。中国最早的民俗倡导者大多没有成为民俗学家,或者把民俗作为自己专业的副产品。例如,顾杰刚提倡民俗学是最困难的,但他一生都是一名历史学家;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会长容肇祖后来以哲学和历史闻名于学术界;至于北京大学周作人、刘半农、中山大学杨成志,他们都不是以民俗学为基础的。后来,钟敬文对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30代也以散文闻名于中国。然而,与其他学者不同,他决心以民俗学为学术目标。因此;我们认为,本世纪上半叶,民俗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始进入中国,对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民俗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独立学科,在当时的中国还远未成熟,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没有突出的民俗学更加孤独。在此期间,由于社会和政治原因,民俗学中的民间文学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和突出的发展。民俗学研究的一些内容也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民族普查和民族识别工作中,民俗学已经成为调查人员必不可少的知识,民族习俗已经成为区分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
自1979年以来,民学从呼吁恢复到学科地位的最终确立,经历了20年的历程。如今,在中国学术界,民俗学已经进入教室,成为社会科学大家庭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民俗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进入了正规。民俗学的学术组织相继建立,民俗学的学术作品不断出现。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不同规模的民俗博物馆、民俗、民俗、民俗文物等过去不受人们重视的名词。可以说,现在已经到了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