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文学审美补偿调整可能永远不可或缺

时间:2022-10-14 22:42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一般来说,在文学审美活动中,人们在美的事物面前往往有一种心理压力和失落感;在丑陋的事物面前有一种恐惧,这意味着主体在对象的观察中包含了对自己的发现和反思,从而产生了自我超越的愿望,从而导致重塑自己。因此,积极的文学审美活动不仅在寻求心理平衡,而且在于激发自己的意志和情感力量,追求自我发现、超越、重塑,使人们变得高和完美,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和投资于现实生活。克莱夫·贝尔曾经说过,虽然审美情感是超越生活的,所以他可以逃避生活,但当进入审美情感世界的人回到人类事物的世界时,他已经准备好勇敢地面对世界,甚至有点蔑视;“被艺术品纯粹的审美意义所激动的男女,总是以一种兴奋和兴奋的心情进入外部世界,这使他们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更加敏感。这样,他们就有可能更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可能性前景。”[2](P155-156)这种审美活动对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接受主体都有同样的影响。不同之处在于,创作活动是主体追求自由发展的生命本性的自觉投射和实现。它包含了主体的自我观察、自我呼唤和对主体人格的自觉建构和激发;欣赏活动是主体追求自由发展的生命本性的自觉迎合和投入。它包含了主体的自我发现和反思,从而导致主体人格相对被动的建构和刺激。
虽然文学的这两个价值取向或价值功能在层次和品味上有相对消极和积极的区别,但应该说它们都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有关。我们知道,生活有两个基本方向:生存指向现在,发展指向未来。基于现实生存,人们面临的现实和自我可能永远不完美,生活往往有曲折,生活不可避免地有缺陷,心灵往往倾斜,因此文学审美补偿调整可能永远不可或缺;关注未来发展,自我有无限的超越,精神人格有无限的可塑性,生活有无限的发展前景,生命活力和自我完善意识的主体可能永远不会满足于生活现状,永远不会放弃对健全人格和改善生活的追求,这种自觉追求往往转化为文学审美活动的建构和刺激,最终影响人们的现实生存和发展。因此,文学的这两个方向都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从文学论史的角度来看,人们在文学价值观的这两个方向上似乎偏见。例如,那些将文学活动与个人生存意义联系起来的人往往更注重文学的补偿和调整功能,如康德、席勒、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王国维等;那些将文学活动与社会变革、人类解放与发展联系起来的人往往更注重文学建设的刺激作用,如俄罗斯民主批评家、马克思、恩格斯、鲁迅等。从创作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作家往往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文学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才引发了几乎永无止境的文学争论。归根结底,人们文学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的差异与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和主体性的不同层次有着内在的联系。然而,问题可能还有另一个方面。正如前面所说,文学活动首先是精神活动,是人们自我肯定和实现的一种方式,所以它的价值首先是精神价值。然而,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现实实践活动应该相互关联。经过精神和心理的重新调整和建设,主体无疑应该适应和改变现实,争取现实的解放和自由生存和发展。然而,事实上,对一些人来说,很容易把文学审美活动作为逃离现实、回归内心、满足自己的方式“审美”解放,陶醉于自我,由于审美境界,忘记或放弃现实的解放和发展,应该是文学价值论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当今文学(文学理论)建设中应注意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