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民族服饰语言的造型传达

时间:2022-10-14 22:43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经过几千年的沧桑,中华民族服饰形成了富有中国风格、博大精深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融合,也体现了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了中国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观念。它以纯净、朴素、朴素的象征性视觉语言和独特的视觉审美视角,高度艺术化地概括和反映了民族服饰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了中国民族服饰语言从审美意象到具体艺术符号情感与意义的融合。
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民族服饰的情感语言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延伸,但都体现了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了各自民族的象征性文化选择。民族服饰在许多不同文化背景下接受视觉信息传达符号,促使其产生多种特色服饰语言文化。因此,民族服饰具有区域性和象征性的特点,作为文化见证和信息传播媒体,展现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精神,构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表现形式和历史文化证明。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民族服饰不仅继续承载传递服饰文化信息、展示服饰文化信息的使命,还通过具体的历史文化语言向人们诠释服饰本身诞生的历史时期或时代印记,展现出博大精深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
回顾历史,先秦时期流行的粗亚麻布、隋唐时期精致的丝绸、锦缎等服等服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早期社会的历史文化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纺织服装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以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和艺术表达语言,准确地传达了服装的结构美和装饰美,以及服装本身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思想语义。因此,服装不仅是艺术形象展示的载体,也是人们情感概念的寄托,具有文化概念和历史属性,具有承载历史文化、撰写历史文化的功能。
民族服饰虽然在人类文化史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人类历史的束缚,受到人们观念、生产过程、文化、环境、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束缚,存在历史的局限性和表现形式的不完整性。
中华民族服饰的创造和发明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各族人民根据自己的习俗、思想、情感和欣赏习惯,不断改变风格、色彩、材质、结构等元素,满足探索美、创造美的欲望,促进情感表达和新审美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人类求新、求异、求变、求美的本性决定了情感与形式的稳定结合只是相对的。在短时间内,人类的情感和形式语言总是在相互交融的运动中寻找新的结合和平衡,从而产生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艺术视觉交流语言和服装语义传达符号,这些语言和符号不仅构建了特定时期和地区的特定创意文化。
因此,中华民族服饰是各族人民情感的表达和记录。它的历史变迁记录了广大劳动人民情感积淀、凝聚、物化、释放的演变史。它是民族创意工艺文化从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从最初的物质文化功能,即服装的使用功能,到追求精神愉悦、诠释审美情感为主流的装饰欣赏功能,从朦胧意识的混乱状态到视觉语言定位的历史性突破和划时代的变化。
民族服饰的美本身是看不见的,抽象的概念,只有将其转化为特定的形式才能被认可或感知。而情感的视觉达只能依附于特定的形式。“造型是利用艺术手段依靠美的规律,总结、综合、凝聚、固定物化升华的过程;形象的细化、加工甚至必要的夸张、变形,更有效地突出形象本身的审美特征;造型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而是揭示艺术基本主题的手段”。[1]
民族服饰语言的造型传达是一种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可以概括为内在本质和外在表象。外在表象是根据民族传统观念、民族习俗、民族形象等选择的合适的艺术组成方式。造型元素,如轮廓、色彩、装饰、材质等。,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客观、具体的存在,是依附载体所体现的具体形象和形式特征。内在本质的表达通过外在表象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其内在性格、精神、本质通过色彩、图案等外在造型形式的体现;传达物化的人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审美观念、文化传统等。,就是将造型语言形式化、人格化、形式化、意义融为一体,表达人的情感,展现实用功能与审美观念的和谐统一,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更高层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