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时间:2025-01-03 07:39 所属分类:管理论文 点击次数:
注意满足人们的需要
霍桑实验得出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结论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工人的士气。如何提高员工的士气?人际关系理论研究人员认为,追求满足社会和心理需求是激励人们的动力。未来,一些行为科学研究人员进一步讨论了这一点,认为人们的各种行为都来自于某些动机,动机来自于人们自身的需求。因此,人们的需求和动机决定了人们行为的目标,人们的行为是为了实现某些目标。从人们的内在需求出发,促进人们采取有目标的行为,最终实现需求的满足,这是激励的过程。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行为科学家认为,不满足的需求是激励过程的起点和行为的驱动力。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需求激励两个因素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激励的前提是,一方面,人是需要的动物,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而已满足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另一方面,人类的需求是按重要性水平安排的。一旦满足了一个需求,就会出现另一个需求,需要满足。这个过程没有尽头,人们不断地生活和工作来满足他们的需要。马斯洛在1954年在年度发表的《激励与人》一书中,人们的需求被分为五个层次。其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的这些基本思想被后来的实际管理者广泛接受。如何在教育管理中使用更高层次的需求手段来激发师生的积极性,是教育管理者普遍研究的课题。
2.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个因素论”
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在调查中发现,当人们对工作不满意时,他们对工作环境不满意;如果你对工作满意,你就对工作本身感到满意。1959年,他在《工作激励》一书中提出了两个激励因素论。也就是说:第一,保健因素或维持因素。这种因素需要保持合理的满意度。没有它们,员工就不会满意,但它们的存在并不构成强烈的激励。二是激励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对员工的强烈激励,使员工对工作高度满意。激励理论明确指出,人们的工作效率取决于人们的工作态度,工作态度取决于人们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人们的需求能否得到合理的满足,受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后,马斯洛和赫茨伯格的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自我实现”不仅是教育管理者自身的追求,也是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管理理念,就是帮助大家成为自己。比如格里菲斯断言:“学校全体教师士气高涨,直接关系到管理者帮助大家在工作中获得的满足。”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