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经济论文

价格管制造成的“批零倒挂”现象

时间:2022-01-01 18:05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从去年第四季度起,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止恶性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预期。国家颁布了《国家十六条》,央行连续5次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3次提高存贷利息率;国务院派出六个督察组赴18个省,市,县,各部门。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通货膨胀,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今天,我们表现出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敏感和重视,此外,还进一步反映了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用先前的治理办法无法立即产生效果,有时候却会产生反效果。整理当今中国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对于政府未来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政策,已变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第一,当前中国物价持续上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产生的实际需求,不断扩大的投资建设规模,带动了工业原料价格的上涨。与此同时,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各地政府为了减少能源消耗而采取的行政措施(如拉闸限电、原油断供等),也人为地导致柴油等资源价格上涨。例如,目前出现的“柴油荒”现象,有一部分是由部分企业部分使用柴油发电造成的“需求冲击”造成的,这种情况本可以完全避免。耗油的效果不但没有达到政府原本期望的“节能减排”的效果,反而使温室气体的排放更加严重。此外,中石化和中石油对地炼公司的原油配给管制,可能导致市场上出现不正当操作行为,从而导致市场油价持续走高。这样做,不但无法做到通过增加成本或控制供应,倒逼生产企业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和节能技术改造,以降低原油和成品油需求,而是将由成本上升型的通货膨胀负担转嫁到消费最终产品的社会大众身上。但另一方面,这一成本负担的加重更加削弱了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的动力。因此,当中国社会消费能力不足,以致于不能冲销因环保产品而大幅增加的企业成本时,中国企业粗放式的投资模式是难以改变的,何况世界经济正处在萧条低谷期,要依靠旺盛的消费活力去帮助企业转型,是很难的。但是,控制生产供应的供应“倒逼”企业转型的行政思路,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将来很可能因中国目前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刚性需求”,使通货膨胀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二是政府引导下的救市组合拳,如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事实上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套实施,对稳定经济,防止“硬着陆”问题起到了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不可否认的后果:一方面,造成部分地区投资过热,由于生产性资源消耗过多而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增加。另一方面,危机前曾活跃于实体经济部门前线的“产业资本”,如今却因失去了擅长的领域(如今“铁公基”建设和中西部发展主要靠国有企业和央企的力量)而且,由于金融危机,民企向欧美市场的出口规模大幅缩水),正在向未来引发通货膨胀或资产泡沫的“金融资本”不断蜕化。此外,他们和政府的大规模注资,以及最终形成的金融系统强大的“信用创造”能量,导致了不可忽视的流动性泛滥问题。不过,由于实体经济尚未呈现实质改善趋势,加上房地产市场整编措施愈加强化,因此,我们并未看到当今市场有大量流动性集中于股市或楼市,因此,这一现象以往都是非理性繁荣。然而,如果按照“物以稀为贵”的思路去寻找市场流动性,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如今数量有限的农产品、成品油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显而易见)正被无法无天的金融资本绑架的迹象;这是劣质货币能够驱走良币!具体地说,大量泛滥的货币和与之相关的金融资产(如今成了“劣质货币”)并不受欢迎,而是数量有限,物有所值的有形资产(如今大家都认为是“良币”)被大家追捧和保存,就是这种扭曲的“财富保值”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进一步推动了总体价格水平。
其三,“通胀预期”在市场价格持续走高的趋势下持续加强,此外,政府调控物价制度和银行“负利率”结构的长期化倾向(因为我们现在单方面加息将加剧国外热钱流入市场,而且严重通货紧缩的欧美经济体仍需一段时间才能提高利率),同时也为我们的国内套利和投机创造了千载难逢的“良机”。这样,以前不需要大量的石油产品和农产品,如今又将自己的企业存款或个人存款从银行系统中移出,在这种快进快出的情况下,能够赚钱,即使是一些投机商,也可以利用本地银行的借贷能力,并拥有购买低价格(官方价格)商品的特权。大量从事农产品和成品油的储存和倒卖,这也加速了此类产品在国内市场(黑市)的暴涨。而今天我们必须看到,为了应对他们自己国家的通货紧缩状况,主要发达国家所采取的一项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已向海外释放了大量热钱,与国内不断增长的“游资”混为一谈,这是由我国对外人民币日益升值和由国内购买力持续下降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剧的结果。
其四,在产品供应链中,经常出现上游资源行业为少数国营企业、央企垄断的市场,而且许多资源行业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导致进口资源价格的上升,直接“拉高”了国内市场的价格。尽管看起来它们并不像目前国际金融资本绑架原油市场所造成的高价那样故意“拉高”国内价格,但我国这一缺乏“价格向下弹性”的垄断资源供给模式,却推高了中、下游产业的长期采购成本,使他们失去了自身在国际市场上“动态地平抑”价格的能力。因此,在国际资源类价格飞涨、国家对成品油价格和最终消费品价格实行管制时,容易出现“批零倒挂”的价格现象。诚然,在这一格局下,市场很容易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因为没有哪个商家愿意自己花钱补贴顾客。反之,我们可以看到,黑市中的供应非常充足,而且黑市价格随国际价格一路飙升。更严重的问题是,当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时,普通百姓的消费产品价格自然也会大幅上涨。
五是拥有资源类产品进出口特权企业,以国内石油产品的剩余生产能力和自身能够以较低价格购买原油的优势,从国际金融资本推动下,石油价格上涨,商品价格上涨,国内物价上涨,以及由政府调控的国内价格产生的无风险收益。在此,即使仅从石油产品价格本身来看,将国际价格与国内垄断价格的差距排除在汇率因素之外,也不是很明显,但鉴于国内燃油税等各种税费明显偏高的因素,内外价差“套利”行为还是十分明显。这样,将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上的资源产品短缺现象。
六是价格管制造成的“批零倒挂”现象,既不能从源头上遏制通货膨胀上升的态势,相反,更多的中下游企业会主动“退出”政府调控的市场,这种情况将导致国内相关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供应能力严重缩水,由“供给不足”问题引发的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剧。但另一方面,这类中下游企业又会将其产业资本带入政府价格管制松懈的市场,实施监管套利,从而导致当地需求大幅增长,进而造成「需求过度」造成的通胀压力。任何一种原因都会将政府的价格调控推高社会价格水平。即便政府最终希望对所有产品和商品的价格实行更严格的管制,但由于监管成本的提高,将导致腐败加剧、黑市泛滥。这样的经验教训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已有无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