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中英教育文化融合的趋势

时间:2024-03-18 21:10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思考中英教育文化融合的趋势
 
(1)纪录片《中国教育》最终获胜的思考
 
在最后的期末考试中,“中国教育”获胜了。那么,中国的教育一定完全赢了吗?在毕业典礼上,李爱云作为“中国学校”校长发言,她说:“我从来没有认为我们赢了考试,这是一个奇迹。”[4]
 
事实上,通过这个实验,几位中国教师也对中英教育和文化差异产生了深刻的感受。杨军看到了英国教育的弱点:大多数英国学生不能忍受痛苦。当他们第一次学习时,如果他们不明白,他们中的许多人就不愿意第二次或第三次学习。但她也反思了中国教育,认为中国教育下的孩子没有童年,经常死读书,实际操作能力差。赵伟老师一直认为,英国学生缺乏学习动机、能量松懈、冲动和懒惰的重要原因是英国的高福利制度,这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中国学生不同,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进入好大学,这可以成为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赵伟对“快乐学习”持保留态度。她认为,如果他们总是灌输学习非常快乐的想法,他们很可能会在遇到困难时感到不快乐,放弃学习。
 
经过仔细考虑,杨军认为中英教育没有更强的问题,简单的“灌输教育不好,简单的“玩中学,学习玩”不好。杨先生的这段话很好地总结了我们应该对待中英教育的冲突,但也引出了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即积极探索整合的可能性、角度和方法。
 
(2)中英教育文化的融合可能反映和体现
 
基于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简要总结一下中国教育的特点:传统、约束和权威。英国教育的特点是:务实、自由和平等。那么,英国教育和中国教育之间是否只有差异而没有整合呢?
 
其实不然。在《南方周末》上发表的一篇文章《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在《看不见》中,这部纪录片有400多个小时的材料没有呈现出来。第一天上课时,杨军不知道怎么上课。BBC导演说:“记住,你只是说、写、说。”第一节课后,课堂效果很差。杨决定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讲解。这种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积极回应,课堂效果也有所提高。然而,BBC导演不同意她继续这样做,这样学生们就可以继续复制和写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李爱云老师的课堂上。李爱云老师在第一节社会课上,课堂纪律非常混乱。在第二节课上,她采取了讲故事的方法。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李老师还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听到和经历的故事。
 
这些未播出的片段反映出,中国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坚持传统的“中国填鸭式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积极、关怀、平等、自由的思想。这些不仅为整合创造了可能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整合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