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为我国创新实验班的培养实践提出建议

时间:2024-05-02 23:17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是,在丰富高等教育资源、满足人民接受高等教育权力的同时,也要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国家发展对一流人才的需求。自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创新实验班逐步形成了文科、理科、工科、社会科学等不同类别的培养方向,形成了高校创新实验班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有的高校不仅开设创新实验班,而且同一学校不同实验班的培养体系和理念也不同,对不同实验班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和北京大学元培学校是许多实验班两种模式的代表。笔者重点对这两种实验班进行比较分析,力求在现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选择更好的效果,为我国创新实验班的培养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1两种模式的差异比较
 
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属于社会科学学院,是清华大学顶尖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建立走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探索。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在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方法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培养方法、课程设置和社会评价的差异如下:
 
1.1 不同的培养方法
 
(1)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实行招生培训。从大一开始,学生就可以接触到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然后找到自己的兴趣,以兴趣为指导,学习自己最喜欢的专业。北京大学元培学校实行随机专业选择。元培学校按文理两类招生。学生不分专业入学,在低学阶段学习普通课程和宽口径基础课程。元培学院的学生原则上可以自由选择专业。
 
(2)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实施广口径、专业培训政策,实施“通识教育基础广口径课外教育”的基本培训理念,通过实施多学科通识、跨学科、专业培训相结合的培训设计,实现人文社会科学复合型人才的培训目标。北京大学元培学校实行学分制和灵活学制。在教学计划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在全校自由选择课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提供制度保障。
 
(3)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提倡教学国际化,聘请海外名师上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海外学习交流机会,拓展国际视野。北京大学元培学校实行导师制。学校聘请各系高级教授担任导师,通过讲座、讨论等活动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学校还将邀请各领域的一些领导人担任元培学院学生的课外导师。
 
1.2 课程设置的差异
 
大一课程设置比较(表1):
 
表1
 
注:笔者根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本科教学计划获得。
 
创新实验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初期课程设置的差异。因此,笔者选择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个实验班进行比较,以反映课程的差异。从表1可以看出,两所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的差异:
 
(1)北京大学元培在学生课程设置上更加宽松,学生原则上可以自由选择专业;清华人文科学实验班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具体的课程培训。
 
(2)元培学院的学生专业渗透率高于清华社会科学实验班。元培学院的学生可以在全校随意选择专业,每个人对专业的偏好自然会有多种选择。清华社会科学实验班定位为政治与行政、经济学、社会学、国际关系与心理学五个学科。因此,学生可以选择的专业范围有限。
 
1.3 社会评价差异
 
人们对清华社科实验班的总体评价是“小而精”,基本没有负面评价。对于北京大学元培学校,作者了解到以下三个负面评价:一是课程复杂多样,缺乏实用性。其次,元培学院的学生缺乏归属感。大一自由选课,大二专业划分,完整的四年大学生活分为几个部分,每一次变化都是新环境的再融合,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永久的友谊。第三,学科基础不牢固。低年级的自由选课不仅带来了知识面的扩大,也带来了基础薄弱的隐患。高年级的专业分流促使专业课程过于集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集中在特定的学年。作者对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有这样的分析,创新的三个要素包括创造性思维(智力因素)、创造性人格(非智力因素)和创造性时代背景(环境因素),因此环境因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创新实验课程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教育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创新场所。从课程设置的差异中发现,在低学课程设置中,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实验班的基础课程比例远高于北京大学元培学校。在教学方面,它显然更“系统”。元培学校是自由选课制度的代表,但学生的自由也是差异的根源。
 
学生对清华社会科学实验班的培养模式更加认可,这是学生和学校在“上大学”方面的不同理念。与元培学院的完全自由相比,社会科学实验班既不是完全自由也不是传统的坚持,而是在开放中划分范围,这显然更有利于学生寻求良好工作的目标。北京大学元培的方式让学生觉得基础太广,一般来说是“杂而不精”。低年级学生的教育会让一些学生觉得“浪费时间”,很多学生一开始就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学生观点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最重要的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对“做事”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关注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忽视了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其次,知识文化收益期长的特点也使学生对通识课程的学习重要性表示怀疑。只有真正对学术研究感兴趣的学生才能在未来实现广泛知识的好处。
 
2 疑虑分析
 
大学创新实验班的竞争是好是坏,社会各界支持和反对不同实验班的态度。从调查中,笔者梳理了以下三个关于创新实验班的争议:
 
首先,选择创新实验班,考验学生的主动性。首先,实验班教育完全把课程的选择和学习安排放在学生身上。学生难免会有不适应感,所以盲目,甚至走错方向。其次,实验班专业的分散让学生失去了竞争对手,周围的压力会更小。学生之间缺乏竞争,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他们的定位也会变得模糊。
 
其次,在大背景下,学生、家长和全社会对创新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成果表示怀疑。从外部原因来看,现阶段中国社会的整体氛围更倾向于传统教育,这使得优秀学生对创新实验班的社会认可持怀疑态度。从创新实验班本身来看,我国创新实验班发展时间很短,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学生们害怕成为实验室的“实验老鼠”会白白消费,最终会因为小事而失去大事。
 
第三,一些创新实验课程的培训模式与社会教育体系脱轨,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大多数创新实验课程都在低年级,学生学习通识课程,高年级开始系统地学习专业课程。中国教育的现实是学生必须开始准备研究生考试,所以对于一些学生从大三开始专业创新实验课程,他们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专业基础几乎为零,面对其他大学生的强大竞争难以获得优势地位,这也是优秀学生选择创新实验课程的重要原因。
 
创新实验班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疑问是完全正常的,但我们要保持开放的态度,让实验班进行,让经验一步步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