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有三百余种

时间:2021-11-09 18:24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二人转是东北民间艺术。
二人转不仅仅是二人转。这一种一树多枝,一种唱腔,但又有多种表演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一”、“二”、“群”、“戏”。
一种是指“单出”,即一场戏、一人演多个角戏。还有一出一出戏,就像《独角戏》一样。
双人游戏,即指双人游戏。真是个二人转。二人演多角戏,叙述兼代言,跳出跳进,载歌载舞。
群组--过去称"拉场戏",又称群演。现指团体唱、静坐或群舞。
戏剧——指的是“拉场戏”。其中以小旦、小丑为主体的东北民间小戏。而两个角色中有两个人扮演的也叫做“二人戏”。
由此可以看出,二人转是融合民间说唱与民间歌舞于一炉的独特的民间戏曲剧种。这个问题和它的起源有关。
二人转的起源,说法不一。
有一种说法:二人转是在东北秧歌的基础上,吸收“莲花落”等说唱艺术发展起来的。正如艺术家所言: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一些曲牌、戏剧、舞蹈,以及二人转(上装)一丑(下装),都来自秧歌;而击节乐器——七块板(两个大板和五个节子板)和一些小戏,来自莲花落。这一艺术形式在东北流传近二百年的过程中,逐渐吸收了东北民谣、单鼓、打板凳、打花棍等民间艺术和东北大鼓、满族清音歌谣等民间艺术以及民间艺术和民间艺术,以及民间艺术的一些唱腔和舞蹈。另外,它也吸取了数宝、民间笑话和民间戏法说口词等,形成二人转说的艺术。
又有一句话:随关内移民而来的“河北莲花落”,逐渐形成了二人转,当地的秧歌和其它民间歌舞、说唱、戏曲等艺术相结合。演艺者称「莲花落打底,什不闲镶边」。
不管哪种说法,都认为二人转是综合了以“东北秧歌”、“莲花落”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歌舞、说唱、戏曲艺术,在东北地区长期流传已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东北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有三百余种。在这些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是《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等双人玩艺儿;还有《王二姐》(“西厢”),“红月娥做梦”、“丁郎寻父”等单身者;还有《回怀记》、《锯木缸》、《寒江》、《拉马》、《寒江》等一类单身者。二人转传统剧目,题材广泛,既有反映人们思想情感的家庭故事、爱情故事、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等,也有《列国戏》,《三国》、《水浒》等所谓的“光棍剧”,也有《纲鉴》、《清律》、《民国律》等唱历史、时事的段子,有一些多达二三千个句子。当然,有些东西是宣传封建迷信,淫秽杀人。解放以后,有成千上万的二人转戏。一种是“三鸡”、“军属拜年”、“接姑娘”、“扒墙”等流传较广。“送鸡还鸡”、“小老板”、“双人舞”、“闹碾房”都被搬上了屏幕。
二人转唱腔,被称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嘿”,共有三百余首。[胡胡腔]、[号角牌]、[文包牌]、[文包包]、[武包鼓]、[抱板]、[三节板]、[穷生调]等。第二种,就像[大救驾]、[十三嗨]、[打枣]、[羊调]、[不生]等等都用得比较多。也有一种特殊的曲牌,如《寒江》中的[樊梨花五更],《燕青线》中的[蛤蟆音],以及《寒江》中的[樊梨花五更],以及《二人行》中的特殊曲牌。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小曲和“小帽子”。笛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要乐器。弹奏乐器,除了用竹板(二、五节)外,还用玉子(四片竹板,一只一只,一只一只)。
早期二人转中,锣鼓一通,常「走三步」,独舞独具特色:头一看手,二看扭,三看走。之后,又出现了丑角先手“起霸”,念四句“诗头”,或以数板和说口开头。接着唱小帽子,唱课文。经过多年的表演,二人转逐渐丰富了其表演手法,有“四功一绝”。四个功法就是“唱、说、做、装、舞”。四声“唱”,讲究“味、字、句、板、调、劲”。“有类似相声的“套子口”;还有类似念白的连口,也叫白口;以及即兴抓词时的崩口。“做功德”,讲究以虚作假,虚心接受,跳出跳进,分包追赶。双人舞中,二人扮演了几个角色,即所谓的“千军万马,为兄弟俩”。“舞蹈“,练习腕子功、肩功、腰功、腿功。又练好手绢,扇子,大板,玉子等“绝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