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湖北清戏是明朝四大戏曲声腔之一

时间:2021-12-30 19:15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在湖北戏剧史上,湖北清戏是最早流变于湖北,并由湖北艺人创作的一大曲牌体裁。先秦戏剧(1599年由青阳腔传到湖北),是以傩舞、民间舞、表演为主,宽泛地说出楚调和唱外国艺术形式(如对北曲的演出等)阶段,它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湖北本剧剧种”(见《中国戏曲志·湖北卷》)。湖北清戏的形成,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戏曲舞台艺术样式,它的形成,不仅标志着湖北地方戏曲剧种的正式确立,而且标志着湖北戏曲正式进入了一个曲牌化的时代,形成和开拓了湖北全境新的戏曲艺术格局。
湖北清戏的形成和发展。
湖北清戏又称湖北高腔,是由明朝四大戏曲声腔之一,婺阳腔的后裔,青阳腔在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传入沙市后,经湖北地方剧种传入(见《中国戏曲志》)。以弋阳腔为始于弋阳,也就是现在的高腔…楚蜀之间称清戏。(见李调元《剧话》)对其名称的解释有两种:“一说为青戏,因原为青阳,一说不用丝弦伴奏,故称清戏。"(见湖北省艺术院《戏剧研究资料》)及襄阳清戏、孝感清戏、麻城高腔、钟祥高腔等。
历史上青阳传入湖北的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明人袁宏道写给当时居沙市的友人沈朝焕的《与沈伯的函谷关》一书中所载:“歌儿皆青阳,字已误,音复乾硬……”(见《袁宏道集校注》)表明当时的“青阳歌儿”已经传到了湖北沙市,而且这个“歌儿”“字既讹,音复乾硬”,楚人对此不以为然。万历三十年(1602),袁宏道在描写沙市戏剧的情景时,又说:“楚妃莫非调皮,硬字乾音”。"(见《沙市竹枝词》)意指楚地伶人唱这首“青阳歌儿”,也不是十分好听,而是原样地唱,意指楚人唱这首“青阳歌儿”,并不是在这里形成,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并不是完全成熟。七年后,这一局面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有了重大改观:“年展高腔发柱歌,月明横泪入山。"(见《汤显祖集·赠与上弟子》)汤显祖听到他唱的是一个很好的词,他说:“柱歌”是一种很好的语言,又有“月明”之意境;溢“横泪”之哀愁,冠以“高腔”名,说明这首《青阳之歌》被楚伶唱得有声有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于是在楚地逐渐流行:“清戏……流至鄂中、鄂北一带,曾在旧日黄冈、汉阳、德安、安陆、襄阳、郡,其音域、音腔、音韵均无显著差异,因流行地区不同,语音与行腔韵味稍有差别。"(《中国戏曲志·湖北卷》)故“清戏习以区内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