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民歌和地方戏曲的风格特点

时间:2022-09-01 22:55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和色彩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音乐也各有特色。因此,民歌和地方戏曲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和地方色彩,各不相同。
相当一部分中国声乐作品是具有民歌和地方戏曲风格的作品。民歌风格方面,如蒙古族的《草原之夜》、《赞歌》、《草原上升的太阳》;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手鼓唱歌》、《吐鲁番葡萄熟》、《蔓地》、《美丽的孔雀河》、《塔里木河》;傣族的《金风吹来》、《月光下的凤尾竹》;彝族民歌的《火把节的火把》;朝鲜民歌的《长鼓敲起来》。在戏曲风格方面,如京剧风格的《故乡是北京》、《说唱脸谱》;越剧风格的《采茶舞曲》;川剧风格的《江姐》选段;豫剧风格的《我们是黄河泰山》等。也有很多艺术歌曲采用西方音乐的创作和表现手法,但仍保留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些特点,如《大江东去》、《踏雪寻梅》、《黄河怨》等。
民歌和地方戏曲的风格特点与自然地理条件、文化环境、文化传统、历史变化密不可分,其歌唱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也是民族声乐训练不如西方美声唱法更系统的原因之一。要唱好这样的作品,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只有“追根溯源”这是最好的方法。平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多听多唱民歌和地方戏曲唱段,打好好。“听觉”和“感觉”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演唱民歌和地方戏曲风格的作品时,就不会有这样的基础。“心里没谱”或者“张冠李戴”是的。通过一定的时间和一定数量的曲目积累,提高了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作品风格和色彩的能力。以更能体现作品风格的润腔和板式为例:
1.润腔
所谓润腔处理,主要是指民歌和地方戏曲的装饰部分,如滑音、依音、颤音、衬词等的演唱和处理。润腔是对声腔的修饰和润色。润腔丰富复杂多变,任何记谱方法都无法准确记录。而不同地区的民歌和不同地方的戏剧,同样的润腔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而这些只能靠“口传心授”熟悉和掌握。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民歌和地方戏曲唱段基础,在唱一些民歌或戏曲风格的作品时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例如,滑动声音,在民歌歌唱中,滑动声使用最频繁,变化很大。可分为滑动、滑动、前滑动、后滑动、大滑动、小滑动等。在不同地区的民歌中,滑动声的使用规则也非常不同。例如,在陕北民歌的结尾,东北民歌大多是滑动声。如果你没有注意到上述民族风格的作品,唱陕北民歌风格的作品更滑动,失去了陕北风格独特的荒凉感;相反,在东北风格的作品中,也失去了东北民歌的清,即使声音很好,听起来也很好“不伦不类”的了。
因此,在演唱民族风格的作品之前,让学生先练习一些民族民歌,可以让学生首先对民族民歌的特点有一个大致的概念,然后唱作品可以相对准确地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唱民族歌曲的水平。
2.板式
从广义上讲,这里的板式是指民歌和地方戏曲中一定的节奏、节奏、速度和句法特点。如民歌中常见的慢板、快板、流水板、散板;独特的堆垛板、摇板(快打慢唱)等。在中国创作歌曲中,许多作品借鉴了民歌和地方戏曲的板式特点,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吸引力。这也是中国声乐作品与西方艺术歌曲在节奏和节奏上最大的区别,所以很多学生很难很好地把握这一点。
比如在徐锦新的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中,如何把握散板的引子,展现笛声的悠扬,中间段的运用“摇板”(快打慢唱)在《百战争》中,如何在听似凌乱的快速伴奏下唱出上面连贯舒展的旋律。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民歌或戏曲唱段的训练,这些问题自然可以解决。
结语
正是因为中国歌唱艺术与中国民歌和地方戏曲的不可分割关系,所以在教授中国声乐作品时,“追根溯源”,从“源头”在教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有效的。练习唱民歌和地方戏曲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在解决技巧、舞台身体表演、掌握作品风格等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鉴于作者的经验和能力,本文只是简要介绍了民歌和地方戏曲辅助声乐教学的作用,希望为学术界研究民族音乐文化对大师声乐教学的意义提供一些参考,并尽一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