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法律论文

当代生存境遇:“命运般的”消费安全之困

时间:2021-12-06 10:27 所属分类:法律论文 点击次数:

马克斯曾经说过:“整个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毫无疑问是个体的存在。”但是,作为“整个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今社会,频繁出现的消费安全问题已经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威胁。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这一代人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恐惧。个体的生存状态不仅关系到个体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更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安全问题便站在时代问题的风口浪尖上,感性生存论也随之凸现。由于他超越了以往哲学的唯物史观原理的高度,马克思把作为“感性存在”的人纳入了自己自然属于的“感性活动”的范畴,融入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生活实践。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指出,马克思实现了存在论意义上的哲学革命,彻底颠覆了一般哲学(形而上学)这个“超感性世界的神话学”。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感性生存论无疑具有超越性的高度。目前,日益频繁的消费安全问题所昭示的是:“超感性”的当代突起和“人”这一“感性客体性存在”的严重遮蔽。因此,马克思感性生存论题开列出来的感性存在论域,就成了我们对现代性消费安全问题的批判和反思的一种尚佳选择。
「还有什麽呢?」这是目前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它揭示了人们食不安的惶恐和担忧,更揭示了一个人所处的当代处境有多么危险。““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为满足人体最基本生理需要的物质,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假如即使是最低限度的,关系到生命本身的食品消费安全,那么我们还能在消费的其他哪些方面得到保障吗?除了食品安全问题外,保健品、医药、护肤品、服装、家居用品、家电用品、厨卫用品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消费安全问题。
人民正在被日益严重的消费者安全问题所包围,无法摆脱,无法脱身,无法脱身。为什么说是“天命之地”,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方,人具有社会的本质属性,在生产社会化的时空状况中,“总是在其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非单个个体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真实的个体总是在社会里,总是在某种实际的社会关系中。当今时代的人们注定无法摆脱“总是在其中”的命运,即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光是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方面,现代工业资本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已经遍及当今食品供给的每一个角落;在资本逻辑控制下,现代人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这一领域,资金逐利性使有意无意、可控或不可控的消费安全隐患不可避免。为了养活自己,现实中的个体不可能离开食物,不可能不受当代消费安全问题的包围。
而在消费方面,资本逻辑的强者无疑获得了不可质疑的合法性,使人被动、异化、迷失。供应商作为消费产品的供应商,渴望展示自己的“供给”如何适应大众的需要,这无异于给大众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因为资本意志的长期培育和强权内化,人们已经将这视为一种命运,习惯于接受。认定消费者是“附庸”的资本逐利者,不难发现,在他们的设计中,消费者是一个真实的同谋。人民群众长期被资本强权意志所束缚和培养,安居乐业,一败涂地。对于所有能激发消费欲望、引发消费行为的方法、手段和生产资料,不管有害与否,资本逐利者可能无所不用。刺激消费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使得我们忘记了它是一种生存的基本前提,也就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无异于任何其它生命形式的生命。它是一种吸引人的感官刺激,让人在满目琳琅中迷失自我。以食物为例,色香味俱全固然能更好的满足口腹之欲。为了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各大厂商便在原料调配、生产加工、制作等环节上大放异彩。而且作为现代社会大生产状况下消费者或者作为一种无助的选择,或者是为了得到一时的感官享受和满足,也无能为力或者是无动于衷。由于恐惧和期待,处于附庸地位的消费者会像奴隶一样将对“主人”的需求内在化。人们在被动、异化、失落,必然成为资本强权意志的牺牲品。虽然这条路很险恶,但是它却是一条很容易走的路。因此,它可以避免原本真正承担生存所带来的焦虑和紧张。因此,消费者更愿意选择承担资本强权意志的附庸,而不要求成为主体,因为“命运般”使他们感到无能为力,感觉自己无法成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