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经济论文

过度投资的动机

时间:2025-01-23 02:27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过度投资的动机
 
(1)经营者偏离所有者的目标
 
在中国资本市场结构下,股东、管理层和债权人在制定相关财务决策时,特别是投资决策时,会从自身利益的角度看待问题。三方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根源。
 
第一,股东―管理冲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分离,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股东更倾向于最大化股东权益和企业价值,管理层可能更追求自身发展或个人收入最大化,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自然出现。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负责人,管理层倾向于投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项目。虽然项目净现值为负或违背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但管理层也将利用其信息的完整优势,为股东提供有利于项目决策的相关信息,促进企业投资于非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项目,导致企业过度投资。
 
第二,股东―债权人冲突。许多专家学者研究了债务融资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但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一般来说,在企业负债较多的情况下,股东和管理层将统一战线,与债权人形成对立面。股东有强烈的动机将企业资产投放到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中。如果成功了,他们将分享大部分投资收益。如果失败了,大部分投资损失将由债权人承担。企业过度投资,往往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这样会侵犯债权人的利益。然而,当项目投资净现值不足以偿还企业债务时,股东无法分享投资收益。虽然项目投资净现值大于零,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股东也会放弃投资,这是投资不足的表现。债权人将在企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企业按时偿还债权人本息。同时,债权人的监控使管理层面临控制权转移的风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而短期债务可以降低代理成本。由于企业的借贷程度、投资收益等因素,会导致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导致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可能导致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但由于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可以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
 
第三,控股股东―中小股东之间的冲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委托代理问题主要是指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但当企业股权集中达到一定程度时,代理问题将转移到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大股东往往牺牲中小股东的利益获得私人控制收益,控股股东可以通过低效投资、过度多样化等方式获得收益。相关专家研究表明,基于现阶段的资本市场形势,公司难以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往往由大股东控制,导致股东之间的冲突,大股东往往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公司决策。
 
(2)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彭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乔治·阿克尔洛夫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由于参与市场经济的各方对信息的接收不同,由于信息传递不及时,传递者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故意隐瞒部分信息造成的信息丢失等客观因素,各经济实体或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掌握程度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获取更多信息的一方将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正是因为这种不对称,经济实体无法获得最全面的信息,影响其做出正确的判断,这表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够完善,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两权分离制度增强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获取不对称性,为企业管理层实施过度投资提供了增加个人收入的机会,从而促进了企业过度投资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经营者将更加关注企业经营活动、市场投资环境及相关有效信息、动态等,因为其目的是通过投资获取利益,但所有者很少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获取一些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强。在不太了解真相的情况下,所有者都会收到经营者反馈的信息,这些信息基本上是管理层期望投资的项目的“有利”信息,如经济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管理层往往不顾企业的整体利益,有意向所有者隐瞒一些至关重要的信息,不及时解释投资项目可能对企业的负面影响,盲目投资于一些净现值项目负项目,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个人工资,寻求私人利益。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适应企业的动态环境,实现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确保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公司治理贯穿于企业的所有业务活动,投资决策在企业财务决策中占有核心地位。公司治理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公司投资行为的监督上。因此,企业治理结构不规范是过度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司治理可分为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独特特点―股权集中度高,公司治理的目标主要是解决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外部治理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外部竞争的市场体系和法律机制来实现公司治理,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内部治理是指在所有者(主要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建立监督制衡机制,合理分配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的权利义务,实现股东、债权人与管理者之间的制衡,防止和约束企业过度投资。但是,股权结构不同,约束效率也不同。如果公司受到大股东的控制,往往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而忽视所有股东的利益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治理机制是否有效也深受影响。
 
(四)管理者的特点和认知偏差
 
委托代理、信息不对称等理论都隐含着一个前提,即管理层行使其权利,在假设企业管理层是理性经纪人的情况下做出相关决策。但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不是完全理性的人,而是受到其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从众心理等方面。
 
过度自信也可以说是一种骄傲的表现,是指人们认为成功的可能性更高,因为他们高估了自己的力量,而忽视了失败带来的心理偏差。在上市公司独特的股权安排和治理结构下,由于管理过度自信,企业过度投资的可能性更大,管理过度自信通常低估项目风险,高估项目收入,难以判断项目的真实收入,选择不科学、不合理。对于公司的从众心理主要反映在人们经常提到的趋势上,当看到其他企业因投资项目而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时,企业管理层并没有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和竞争力,对投资项目进行相应的市场分析,合理规划,而是盲目跟随和模仿,导致企业过度投资的非理性行为。
 
简而言之,过度投资的动机由以下四个因素组成。经营者偏离所有者的目标,信息不对称,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经理的特点和认知偏差。通过研究过度投资的动机和过度投资的动机,人们进一步加强了对过度投资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