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高职教育的重点是专业技能的培养

时间:2024-01-03 19:29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2009年,我国共有独立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313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639万人的49%,学生965万人。根据《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的数据,2009年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约为85.2%。连续四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与非“211”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差距缩小。在同样的经济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迅速提高。2009年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88.1%)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87.4%)(见图1)。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近年来在规模和就业率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但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转学能力弱、继续学习能力低、人文素质低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重专业、轻基础、重技能、轻素质的现状没有得到改善。
 
专业第一的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分析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人文素质薄弱、理论基础薄弱、工作适应性窄、知识能力结构单一、就业适应能力差、继续学习能力弱,必然导致我们对高职教育“质量”的思考。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在改革中取得进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等职业教育开始探索制度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内涵发展和办学途径。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三种课程模式的讨论上,即借鉴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即能力标准)模式,引进国际劳动组织的MES(ModulesofEmployableSkill,即就业技能模块集群)模式和本地“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不难看出,这三种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可以概括为专业第一。过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窄的专业内涵和过度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导致了专业化、技能化、工具化的功利主义倾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原因分析高职教育的重点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是由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然而,过度专业化必然导致“专业主义”,具有很强的排他性。“专业主义”倾向的主要原因如下:
 
1.意识层面。受前苏联教育模式影响,我国专业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初期,我国基本采用国内高等专业教学模式,而高等专业教育长期采用普通本科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可以称为系统的学科课程模式。这涉及到管理者和教师长期形成的教育理念和相对简单的管理方法。比如老师认为学生选修通识课后,专业课学时减少;管理者认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是硬道理,只要就业率上升,就可以一步一步进行。
 
2.升级热。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等职业教育升级而成。近十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掀起了“升级热”,即高职院校专注于升级,热衷于升级为普通学科型本科院校。据了解,1998~2003年,全国共有114所高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以精力转移为主,注重水平提升,遵循中等职业教育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传统,使不受高职教育教师和管理者重视的通识教育雪上加霜,举步维艰。
 
3.规模扩张。1998年,教育部提出了“三多一改”政策,大大发展了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过度扩张和扩张,占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半,暴露了专业设置重复、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分散、资金短缺等弊端。许多地方出现了无序竞争、资源浪费、整体办学效率低、办学质量难以提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