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关系

时间:2024-02-20 01:14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1]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决定了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取决于教育。可见,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和国家的潮流。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校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1 了解通识教育
 
随着专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诸多弊端,教育界越来越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不同价值观的引导下,很多人片面地认为,通识教育就是尽可能全面地向学生传授各个领域的知识。学生掌握的知识面越广,通识教育的有效性就越大。
 
事实上,通识教育起源于自由教育,但它与通识教育有本质的区别。自由教育注重人身心的全面发展,以追求知识为载体,通过学习知识获得精神自由和发展。自由教育倡导教育内容的普遍性和普遍性,反对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是一种非专业、广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教育。[2]
 
在知识层面上,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体系,但不反对专业教育,而是将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全面了解世界、人类历史和科技发展。在能力和素质方面,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和灵活处理事务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高尚的道德情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理想人才奠定基础。
 
2 了解创新型人才
 
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对创新人才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吴一春指出,创新人才是指在创造活动或过程中产生新思想、新成果的强大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也可以是新技术、新产品。[3]
 
教育界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灵活思维方式,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科学家认为,创新型人才具有创新思维,能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或新的成果。
 
结合不同学者和各界专家的观点,发现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特点:a)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知识是创新的支撑和源泉。没有知识,创新就会成为无本之源。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看,创新型人才应在具有一定深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其他学科或跨学科的知识,将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形成动态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b)创造性思维。创新是突破定势思维,拓展思维空间,运用开放、聚合、立体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c)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探索是创新人才发明和创造的源泉和动力。不满足现有认识,不断追求新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探索新规律、新方法,是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精神。d)创造性人格。人作为主体,既有社会性,又有个性。人格作为人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能否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创造性人格是指意识和独立性高、想象力丰富、思维方式灵活严谨、好奇心强、责任心强、意志素质突出的人格。[4]
 
3 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关系
 
首先,通识教育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领域的知识不是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整合的。此外,通识教育虽然重视非专业教育,但并不反对专业教育,而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学生构建专业知识结构,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基础。其次,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创新知识基础,还要有支撑创新的实践能力和坚韧意志力。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成为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有思想、有道德、有责任的现代新人。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强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毅力的培养,使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对社会的奉献精神,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以顽强的毅力应对困难,以创新的思维解决困难。从这个角度看,通识教育在创新型人才综合能力和良好品格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通识教育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和场所,举办人文讲座和自然科学讲座,已成为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主要途径。这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轻松的创新氛围。
 
4 加强通识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4.1 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通识教育观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教育越来越专业化,高校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专业也是独立的,没有太多的联系。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只有一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这类人才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我国不同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但从长远来看,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结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良好道德素质和强烈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实施人才战略的长期解决方案。以人为本的通识教育观是充分发挥教育的本体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为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础和氛围。
 
4.2 调整通识教育课程内容
 
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设置。根据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非专业的课程,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纵观各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占学时的比例并不低,约为30%,但课程类别过于单一,多为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政治和一些基础学科。其中,政治课程约占整个通识教育课程的80%,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课程匮乏,课程应用强,基础薄弱。这显然与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不符。在这里,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分为三类:基础必修课、核心课程和创新选修课。基础必修课是指学校在人文、社会、自然三大学科中选择一些适合全校学生的基础课程,作为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通识教育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基础。核心课程是指打破学科障碍,开设若干跨学科课程,通过设置跨学科课程,有效整合不同专业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突破思维僵局,激发创造力。创新选修课是指开设一系列创新理论、创业技能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机会。
 
4.3 建设一批实力雄厚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
 
如今,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在专业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他们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此外,高校整体重科研轻教学环境,很多教师把精力放在一定程度上R档姆⒄股票希望导致通识教育教师短缺。在这方面,高校应改变观念,重视通识教育教师的建设和管理。选择教学方法独特、专业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教师,组建通识教育教师队伍,从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育方法等方面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满足通识教育的发展要求。它还可以为这些教师提供出国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通识教育的先进概念和工作模式,改善我国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