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现代学院人文教育建设路径

时间:2024-03-09 01:33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现代学院人文教育建设路径:重建传统文化符号空间
 
综上所述,满足人性需求的全息创造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再造项目,其复杂性和难度明显,其时间跨度往往相对较长,需要积累的沉淀过程。因此,就学院教育而言,出于积极的愿望,采取一些教育改革措施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文化变革的迹象,但不足以触及文化符号空间的主体往往可以在形式上表现出来,但不能改变文化的内涵。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心理和态度上,往往表现出不求甚解和陌生感。一些研究人员调查了东部大学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发现“48%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至于是否应该继承传统文化,22%的学生认为应该继续和发扬,77%的学生持中间态度”。除了社会环境和外国文化的影响外,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不足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功利主义思想过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8] 可见,以传统文化为重要载体的人文教育存在新引力不足、教育资源不足等根本问题。就学校教育而言,学校教育一方面需要提供更充足的传统文化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增强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新引力,这是一个更重要的方面。从教学关系的角度,以满足学生基于人性的基本需要为出发点,创造全息传统文化符号空间,丰富人文教育领域。因此,学院教育以其独特的传统性和人文性成为更合适的选择。结合当代学生缺乏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构建现代学院教育的人文符号空间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传统与现代、东西方的矛盾,这种文化建构实际上是符号领域的拓扑呈现,表现为文化的“动态平衡”。根据这一符号学原理,现代学院人文教育的文化空间创造有三条路径:求同存异、异而化、生生不息。求同存异意味着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吸收、开放与包容、多元化融合;异化意味着文化符号的裂变与结合、独特的创新和不确定性;无尽的生命意味着文化符号的创新应该根据人性的生命需要不断增长。构建现代学院人文教育,就是要创造出符合人性需求的全息符号空间,其具体思路体现在这些内容上。
 
(一)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中的“同”是符号的可通约性(普遍人性),是学院人文教育与现代学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求同”的依据。当然,“存异”是对学院人文教育的一种包容态度,也需要对学院人文教育中“异质”的符号要素进行文化解码和应用。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人文学科研究的方法,整理学院人文教育的许多文化符号体系,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学院文化生态系统,如学院教学内容、教育体系、礼仪、自然环境和建筑风格,提炼与现代学校教育共同的人文教育精神。此外,在整理过程中,要发现学院的人文符号系统是如何发挥道德、情感和信仰的象征作用的,从而塑造相应的人文精神。例如,学院教育中关于“礼仪”的规定实际上包括相关的知识学习,以及情感和意志的塑造,特别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与现代学校教育中的行为规范也起着相应的教育作用,甚至更高。再比如,学院的儒家教育讲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就像我们当前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教育目的一样。通过对学院人文教育的一些格言和德性旨趣的现代解码和应用,可以增加这些精神内容的形式审美,从而达到内化道德情感和信仰的教育目的,如将古代文言文的格言名句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在这种文化元素交流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一个相对广泛和完整的学院文化氛围,即一个可以发挥符号意义的符号空间系统,特别是在文化解码的过程中,构建“全息”。以学院礼仪系统为例,不仅要解码提炼系统,与现代文化元素沟通,重构现代学院礼仪系统,还要重构系统、情感模式、教学内容、教材、格言等其他系统邮健⒔ㄖ?风格等,进行同构性的解码、提炼,直到最后的共时、同步的现代重构。这是现代学院人文教育全息化建设过程,核心精神是“求同存异”。例如,香港中国大学学院系统追求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与西方现代教育的共同性,实施“博雅茶叙事”、“聚会、高桌晚宴”等具有学院精神和传统通识教育的通识教育。
 
(2)异而化之
 
从字面意义上讲,异化就是承担“求同存异”中的“异”,对其进行治理;从符号学的意义来看,它是某一符号空间的“异质”,成为创新的资源。在整理学院人文教育的文化符号时,发现“差异”中的“差异”,解码分析“去渣滓,取精华”,结合现代文化元素进行创新。例如,学院的祭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措施。为了在师生心目中树立模范人物,特别是在道德修养的意义上,培养“知礼义、明廉耻”的道德品质。祭祀祖先,尤其是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道德家等圣贤,是一种独特的道德文化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这甚至被认为是一些“封建”的东西,但事实上,祭祀也是一种了解格子的方式,包括尊师重道、崇尚圣贤、崇尚正直、讲风格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精神培养。对此,要客观对待。与现代学校的“异质”教育资源相比,学院祭祀的人文教育内容可能存在封建糟粕、道德附庸、权威崇拜、编造数字、刻板乏味等弊端。然而,被祭祀的人物及其人格是师生人生的榜样和理想追求,教育的价值目标可以形象化、象征化、模范化,让人既仰慕又怀念前贤,又能激励后人。它确实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传统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现代学校教育缺乏这些生动的教育符号所象征的人文精神意义。如何将这种“异质”资源“转化”为现代学校人文教育创造新的形式和内涵,考验我们的创新勇气和智慧。因此,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型是我们对创建现代学院人文教育的基本认识。然而,在这一独特的现代转型创新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由于许多传统文化符号的裂变和组合,可能的后果是多样的,可能是优秀的,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可能是错误的,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我们要完全警惕凸诺姆?数字形式主义和保守的符号暴力倾向,如文化复古和武断的文化评价;另一方面,在传统文化领域,要充分发挥教育家和思想大师的人文符号魅力,增强学院人文教育的活力、创造力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