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的内涵和特点

时间:2024-03-30 23:36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促进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建设,不仅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实际出发点。目前,我国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过程中存在资源质量差、使用效率低、配置不平衡等诸多困难。其中一个原因是学术界对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实现路径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缺乏系统的深入理解。通过梳理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的研究成果,以解读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的概念内涵为出发点,探讨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的范围和实现路径,总结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和解决方案,初步形成了我国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的意义特征――方法路径――问题对策专题研究体系。
 
一、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的内涵和特点
 
许多研究人员主要从公共服务、经济、财政和社会稳定的角度来定义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平等化的概念。代表性观点如下:王健(2012)从经济财政角度认为,义务教育财政保障平等是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平等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义务教育财政资金投入支出规模、中央和地方义务教育财政支出职责分工、城市义务教育财政资金、区域义务教育财政资金支出是否大致平衡。范坤、王学东(2012)指出,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平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为了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目标,合理配置有限的义务教育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熊才平(2013)认为,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的核心是客户获取信息资源的平等机会,实现的关键是协调用户将获得的信息资源应用于教学过程的结果。
 
因此,义务教育均等化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从公共服务的目标、过程和结果中理解“均等化”的含义。义务教育作为目标或理念的均等化,追求公平正义,要求教育权益和教育机会的平等;从均等化实现过程来看,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从非平等状态逐渐走向平等状态的动态过程;作为结果的均等化,是所有客户最终享受大致相等水平的教育公共服务。
 
二、我国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均等化的具体环节和发展历程
 
根据教育信息资源从开发到使用的不同阶段和相应条件,我国义务教育信息资源的平等运行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环境平台建设阶段。本部分主要包括法律政策平台和技术基础平台。其中,法律政策平台建设主要集中在国家宏观设备上,通过行政手段和政策法为义务教育信息资源的创建、组合和应用提供政治空间和法律保障。此外,我国义务教育技术基础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教育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安全保障、标准转换和版权保护四个方面。其建设逻辑主要集中在如何将信息技术的研究成果嵌入到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平等化的整个过程中。
 
(2)管理和服务环节。资源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同建设和共享上。尹瑞(2009)认为,必须打破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分配模式。姚雪红(2015)认为,应成立具有决策、组织、监督职能的教育行政机构,采取优质信息资源推荐服务体系、原创信息资源认证管理体系、学科骨干教师渠道责任体系等主要措施,最终建立平等推进机制。
 
(3)资源建设阶段。朱志亭(2012)认为,国内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新趋势在于资源建设的动力机制和与时俱进的实现体系;在资源建设方面,焦建利(2010)提出了建设中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的理念。程建钢(2008)提出了分布式网络教育资源数据库的整体解决方案;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优质课程上。
 
(4)定期评价阶段。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培训与共享评价是指利用教育教学资源评价标准对教育信息资源培养质量进行审查、认证和评价,有效保证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水平。例如,姚雪红(2015)提出区域教育专家、教育监督、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组成信息资源培训评价机构,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结合区域信息资源培训制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定期对新培训的教育信息资源内容、标准、技术标准进行审批、评价、认证,选择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