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高校质量保证机制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制度

时间:2024-04-08 20:45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高校质量保证机制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制度
 
保证高校质量保证机制包括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就外部质量保证机制而言,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本科评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价工作已经开展,其中评价学校数量最多,社会反响最大的应该是2003年~2008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价,本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价共评价598所大学,促进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教学基础管理,确保教学基本质量发挥积极作用,也存在一些重大矛盾和问题,如统一人才教育标准评价不同类型大学的教育质量。事实上,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应多样化,根据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的特点、定位、发展方向、培训目标、课堂教学和教学资源,建立分类评价体系,鼓励各类高校建立特色和标准。潘茂元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有另一套评价标准,主要评价教学水平,其次评价应用研究成果和地方服务业绩”,“研究型大学不应该以就业率为评价指标,因为它不能完全遵循市场就业导向,而是满足国家发展的长期需要”〔14〕。此外,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主体也应多样化。“过去,教学评价由政府主持,标准统一。学校和教师是被动的评价者,缺乏社会监督和学校自律机制。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以自律为主,分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制定评价标准,建立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的学科、专业、课程水平和质量进行多元化评价。”〔15〕。令人欣慰的是,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倡导下,教育部总结了2003年~在2008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价经验得失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学校自我评价、专业认证与评价、学校评价、国际评价、教学基本状态正常监测五种新的“五位一体”评价体系。其中,学校评价包括合格评价和审核评价。合格评估的对象是2000年以来没有参加过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普通本科学校。评估的目的是实现“四个促进”(促进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达到“三个基本”(办学条件、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水平基本保证);评估对象是参加过学校评估并通过的普通本科学校。评估的目的是引导高校独立设定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制定适应和有效运行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换句话说,合格评价与审计评价紧密相连,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导向,是新评价体系的亮点。
 
大学排名也是大学质量保证机制的外部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类大学排名层出不穷,如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自1993年起每年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自1999年以来,深圳网络大学公司每年发布中国大学排名,中国校友会网络大学研究团队自2003年以来每年开展中国大学评价工作。大学排名客观地促进了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排名主要是“根据海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各种指标进行排名”〔16〕,很容易导致大学盲目发展到巨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潘茂元认为,排名很难排出“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和校风”。“具体项目的排名可能具有参考价值,整体排名违反了系统论的基本原则,即整体不等于局部之和”〔16〕,呼吁“一流大学不排名,最终取决于培养的人才是高质量的,得到社会的认可”〔4〕。
 
事实上,在没有评价机制和排名之前,社会对著名大学有几个不成文的共识,如“优秀的办学理念,这种办学理念可以转化为独特的办学方针和规划,在办学实践中被证明是优秀的;教师整体学术水平高,被公认为大师级教师――不仅学术水平高,研究成果重大,而且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社会认识到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很高,有一些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学生。社会是根据一所大学的实际办学情况、在校教师和离校学生来了解学校,判断学校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威望,而不是按照统一的指标来计算的。”〔17〕。本科教育评价和大学排名只是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阶段,但绝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主要阶段。两者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如过于关注学校规模、学科、科研等表面显性指标,忽视或不能准确衡量学校风格、学校风格、校园文化等深层隐性指标,容易导致学生盲目比较、急功近利;过于关注高端人才、学校条件、教育教学过程、质量、效率、空缺或空缺,甚至教育质量评价扭曲的错觉。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师生,对象是课程内容(课程、教材等)。,媒体是一定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教学设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社会评价机构等外部组织通过一定的政策机制或舆论指导,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调控。从根本上讲,教育教学质量不是通过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评价“评价”,而是通过一定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直接互动,不断“生成”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要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要把质量建设的核心任务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条件下,比如编制适应不同类型学术、应用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和教材,研究和选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建立数量充足、条件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其质量建设路径也有自己的特点。就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文化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阶段。潘茂元特别关注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认为“课程建设是实现高校分类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重构课程理念,吸引校外人才参与人才培训计划的编制,建立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体系,建立专业学习社区,对实践技能进行学业成就评价”〔18〕。在学习潘茂元应用本科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了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的内涵,认为“加强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是促进地方本科大学转型发展、提高地方本科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19〕,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文化体系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主体、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空间等方面进行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