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对通识教育核心理念的解读

时间:2024-04-14 22:46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人类文明存在于经典中,文艺作品中的经典已经成为人类证明自身价值的一部分。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阅读经典,也就是理解人类本身;审视内容的艺术生活,也就是审视人类的思想意图和生活方式。引导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对审美心理愉悦、欣赏水平提高、文学修养丰富、生命价值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一、解读文学经典阅读困境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的阅读水平非常低,因为学生缺乏阅读惯性,日常阅读量不够。他们在当前的文化领域,把阅读图片和屏幕作为通常的消费,但对文学经典充耳不闻。这种异常的根源在于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和培训模式。
 
将高中机械教条式教学方法塑造的僵化思维延续到大学,使学生习惯于被填鸭和思考,失去了学习和阅读的自主能力。进入大学后,特别是放弃人才教育,提倡大众高等教育的大学,百人班普及。学生不能通过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观点,学生和师生之间很难交流自己的观点。而这种讨论正是以大量阅读为核心的。讨论的缺席导致学生只听教学活动,无需课后阅读即可完成作业。
 
其次,当前的高等教育受到课时的限制。课程中使用的教材大多是通过总论性和导论性的拼接方法编写的,碎片化、毫无意义地消除了盛行。许多有形和看不见的东西“闪烁”,人们没有时间停留和注意过去的经典。在这种拆解中,学生们被迫远离经典。更重要的是,大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更简单、更直接:统一命题、闭卷考试、正确答案、流水阅卷。这种看似公平量化的机制,实际上扼杀了学生唯一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大学本应具有和倡导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完全属于正确答案。在这场阅读经典与评价体系的博弈中,学生无疑只能无声地选择教材思维。正如陶东风先生所说,“似乎学会了中西,雄辩滔滔,其实一知半解,脑子里名言名句”。
 
大多数课堂都是这样的。课后阅读被功利主义阅读所占据。学生受到就业和继续教育的压力,所以他们更注重效率和收入。实用和功利主义的快餐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方向。考试书、等级考试书、外语书取代经典,促进课后阅读。在这样一个文化和现实领域,促进大学生回归文学经典阅读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通识教育核心理念的解读
 
通识教育是实现启蒙智慧计划和政治计划的共同选择。其目的是让学生逐渐告别课外教育的机器结合和“神圣”、封闭绝缘和排他性的例子和惯性已经成为公平、流动、分工和文明的人类社会的“通用阶级”成员,即能够参与动态社会的有机结合,能够合格履行职业派定的角色的受薪阶级成员。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实现最大范围的文化同质性,即建立一个新的体系,以满足劳动分工的随机性和短期性,但极其重要的人际交往需求――现代社会比以前更抽象、更复杂、更准确、更“非个人”、需要传递“摆脱情境约束”的信息;其次,通识教育还需要实现文化边界所有人口的就业,提供最深刻但必须是最常见的知识、沟通技能和专业培训,使个人能够参与巨大的福利事业及其分工网络,占据一席之地――让男女尽可能准确地适合自己的职位,或者适合一些性能相似但有层次依恋和支配关系的职位。这些目标决定了现代高等教育必须用垄断合法教育的社会化机构(如学校和专职教师)实施的集中再生产来取代过去次生人群(如家庭集团和邻里)完成的自我再生产;在内容上,我们必须用一种选定的文化来取代过去锻造个人传统和舒适的习惯。这种经过精心挑选和认可的文化,通过重组前现代高级或低级(民间)文化中的“政治前景”模块,发明了一个想象力大于家庭的政治社区――第一个但不限于“民族/中国”的政治共同体――至关重要的“传统”。这种“传统”更多地承载在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中。严格来说,当代教育有两个方向:一是高级文化取向,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人自由和自我完善的通识教育;一是大众文化取向,维护文化同质性秩序和分工结构的准专业化、系统化教育。这两个方向是矛盾的,但都是不可或缺的。如今,人本主义教育的思潮压倒了过去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这也意味着通识教育的呼声开始压倒狭隘课外教育的呼声。事实上,片面专业化的后果使社会成为黑格尔所谓的“精神动物王国”。动物在某种程度上是系统的,不能做任何其他事情。但与动物相反,人作为一种精神的出现,本质上是一种人才,是“绝对精神”的媒介。文化兴趣、良好的判断力、创造力、美感、道德感、科学精神等都来自哲学、文学、历史、诗歌、音乐、艺术、宗教等过去被误认为无用的通识教育学科。这些学科长期被忽视,要么出于无知,要么出于狭隘的意识形态立场,其后果是异化的加剧和文明的衰落。简单的技术进步并没有导致同步的人类理性进步,而是导致了新的粗暴。西方晚期的现代文化危机和当前中国社会问题的转型给了我们一定的灵感。高等教育应该回归高级文化、普遍概念和经典阅读。高校人文社科通识课程是探索解决方案的重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