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俗文化”并非“下流”

时间:2021-10-28 10:27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郭叔鹏(1917-2008),当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习京剧老演员。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唱红了武汉三镇,湘鄂和宝岛台湾,曾先后与周信芳、李万春、李玉茹、郭玉昆等人一起演唱。在其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受到菊坛皇后戴绮霞的提携,被田汉先生称赞,为梅兰芳先生改写了许多逸闻趣事。
元宵节未过,公公就得知公公病重,立即从北京赶回沙市。他一看到公公,就已经神志模糊,语无伦次。住院后,医生诊断为脑萎缩,属于老年性器质衰退的疾病,不可逆转,最佳疗效只能维持现状。因此住院治疗,并请了小杨日夜照料。
公公九十一岁,自小在苏州戏班学习戏剧,练出扎实的童子功底。后来又不断的坚持练习,所以身板儿已经很硬了。80年代他虽然退休了,但也多次登台演唱徐策,追韩信,演关公的城池,走麦城。这位老戏迷说,他的风度永远不减。1990年代,他患有青光眼,2002年在北京虽然经朋友介绍,名院名医精心治疗,但仍逃不过在黑暗中度过余生的厄运。回沙之后登上舞台的机会很少,但他还摸索着去为京剧票社清唱表演,传承国粹。作为岳父之子,沙市著名的京胡演奏家王正荣,常常与京胡来家伴奏。在闭目养神的时候,他的样子会很入戏,很开心。
公公住院后,他的精神开始清醒,不再大声呼喊。但是言辞并不得体,还经常跟小杨讲过去的故事,有时为了小杨和同室病友断断续续来一段追韩信。每周去沙市两次,拜访外公(我习惯以一位小辈的方式称呼他)。我见了面,用上海话问:“外公,侬阿认得我是什么?”又说:「侬是陈无忧,谁不认呢?」小杨告诉我,外公见人能叫出名名的只有我和二弟寄生,其他人要想半天。
当我还没有进郭家的时候,也曾经是公公的粉丝,在人民剧场门口,排队买票看“狸猫换太子”。有了家庭,公公常常骑车来看我们。在文革期间,他被红卫兵扫除,并和岳母一起生活。又帮助江北农场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排演全版的《红灯记》,到全省劳改单位演出,受到一致好评。自一九七一年起,每年春节,全家人的兄弟姊妹就聚在江北。此时,公公高兴地起来写诗,唱起一曲好戏来。和睦共处。公公没有学历,却有天资聪颖,全靠自学,能唱会演,会编会导,还能一手自创好字。他常以“三”“三”“四”说“四”。
戏剧在民间兴盛,特别是那些地方的戏曲,一直活跃在农村集镇、勾栏市井中。他们是大众的宠儿,属于"俗文化"一类。以京剧为例,它起源于秦腔、徽戏和汉调,实际上也是地方剧种。尽管它在声腔、表演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尽管许多人喜欢称之为“高雅文化”。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把它归入“大众文艺”的行列。
「俗文化」并非「下流」。““白话”也不等于“白话”。““白话”同样具有文采,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世界著名的“文豪”,都是最早用“白话文”写作的“文豪”。由汪曾祺先生编的京剧《沙家浜》,就是在摆脱“高雅文化”的诱惑下,以“俗文化”的形式,创作出极具文学性的优美唱词。显然,力求自然流畅、朴实无华的原汁原味之美,应成为剧作家今后不断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说出心里话,说得更多。写字就是写人,只要字里行间,字里行间,字里行间,字里行间,便能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本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纷乱的英雄四方,
带枪的草头王。
三面钩钩闯荡,
老蒋,鬼,青。
他刚一露面,就把这座山破了山、破山而出,兴风作浪,企图依靠邪恶势力来为自己升官发财,而绿林汉子的复杂心态却是一清二楚。这一神奇而精巧的艺术手法,充分体现了汪曾祺先生文学修养的深刻和对人物细节的体悟。
要学泰山顶上的松柏,
不屈不挠地挺立,傲天。
暴风雨八千里吹不倒,
九千个雷电也难轰…
郭建光带领伤病员坚持在芦苇荡中作战,云雾重重,形势变幻莫测。面尽药绝,敌围攻,刹那间,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郭建光和伤病员们并肩作战,同舟共济。笔者用泰山上的青松作比喻,固执峥嵘岁月,巍然屹立,形象地表现了革命战士的战斗意志和高尚道德,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恰到好处,震撼人心。
以绝妙的唱词,真实贴切地反映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汪曾祺先生以丰富的阅历、练达的观察力,把戏中人物的思想状况刻成入木三分,丝丝入微。常以简洁易懂的语句,画龙点睛,准确地表现了当时人物的思想感情。多年来,我们都无法忘记一家茶馆里奇妙的联唱:
刁德一:这位女士很奇怪!
阿庆嫂:怎么回事?刁德一?
胡传魁:这个小刁一点脸都没有!
阿庆嫂:这个草包可是一堵挡风墙。
妙语联,亦庄亦谐;谦虚,非阴不阳。一种是边敲边打,一种是冷静;一种是糊涂,一种是观察。相信人们在欣赏这一段美妙的对唱时,一定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获得愉快的享受。用这带有土味的“大众文化”的本色演唱,汪曾祺先生出色地描绘了剧中人物之间微妙的内心情感和复杂的思想情感。栩栩如生,形象逼真,令人耳目一新,令人倍感亲切。它是京剧“沙家浜”的成功之处,也充分显示出质朴自然美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