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目连传》表演仪式

时间:2022-12-13 23:03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花目连”新识
我写过目连戏“认识”,“再认识”两篇小文;是的“花目连”我也写了篇“初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的发现,我觉得《目连传》的内涵太丰富了,无法理解。我只能理解、理解和理解。
“花目连”(或“目连外传”)一般是指七本书中没有的剧目,与《目连传》同时表演,或者与《目连传》有关。他们都知道自己和《目连传》有关系,但是七本书没有收入,只好称之为“花目连”,也就是穿插在《目连传》中的戏。写《花目连剧初探》的时候,只找郑本有线索的地方,没能做进一步的考证。根本原因是我还是把郑本当成标准,跳不出他的《劝善记》圈子,但还是潜在于郑本的思想。其实有些叫“花目连”剧目,正是《目连传》的一部分。
知道《目连传》的人都不知道“女吊”的。杀叉和女吊是《目连传》不同于其他大本戏的独特情节和表演。郑本既没有女吊,也没有杀叉。杀叉是一项高难度的技能,叉手要苦练几年才敢上台。陈和戏老艺人陈盛昌告诉我,他练习了三年,每天在山上砍树剩下的树桩,白天练习准确,晚上在树桩上插入点燃的香味,以便准确。陶庵梦忆所载大量功技表演,虽然没有杀叉,性质相同,可见《目连传》是重功技。“女吊”在戴云女士选择的湘剧《大目甘连》中,“耿氏上吊”就在第二本书里。可见“耿氏上吊”不是“花目连”属于《目连传》,另一个《鬼打贼》是另一种形式“女吊”江西上吊的妇女被普化尊者赶走吊死鬼获救,丈夫也知道自己错了,夫妻共同感谢神灵。湘剧却让一个小偷相遇,他和吊颈鬼胡乱缠了半夜,最终使上吊的女人得救。这说明:《鬼打贼》也是《目连传》中的戏,不是“花目连”。
20世纪50年代的艺人很少知道《王婆骂鸡》属于《目连传》,只知道它属于丹行中湘剧独特的小行“大脚婆旦”的代表剧目“三骂”(《骂鸡》、《骂灶》、《骂菜》)之一,很多丹角都以这部剧而闻名。然而,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的另一种手抄残本《湘剧目莲记》中,不仅有《骂鸡》,还有《巡风鬼》“三殿寻母”刘氏唱完“三大苦”之后,重头戏是阎王审理骂鸡案,最后王婆还阳,奚氏变蛆。事实上,这三部戏连续出演,中间插了一段刘氏唱的歌“三大苦”。
《蜜蜂头》故事,郑本“五殿寻母”据说乾隆的《劝善金科》已经收入,而辰河戏则更加完整,无法从《目连传》中剔除。
《火烧葫芦口》(匡国卿尽忠),郑本中有一位被诽谤臣陷害的忠臣光国卿,还提到了“丑虏”犯边,目连岳父曹献忠于军前。江西原则是江西。“丑奴兴兵”,曹献忠领兵破贼,儿子阵亡。湘剧周华福先生的《目连传》牌名是“金毛生反”,陈河戏的丑奴成了女人,金毛的妻子,为丈夫报仇。“洪钓作乱”也有“烧葫芦洞口”。也许,这也是《目连传》中的戏,至于郑之珍“括”简而言之,我倾向于前者。
《赵甲打爸爸》、《萧氏骂婆》无疑也属于《目连传》,江西七本书中就有了,“打爹”。“雷打十恶”一定要让观众看到十个恶人的具体行为,像郑本这样解释是不够生动的。我怀疑郑之珍为了100出和而出和。“三宵毕”,包括在文人眼过于俚俗的东西。
还有两种待考,一种是《庞员外埋金》,这部完整的元杂剧怎么能保存在辰河戏中呢?“目连戏”其中,《侯七杀母》又如何拉上情钟,需要进一步核实。
《目连传》表演仪式
表演《目连传》是一件大事,称之为目连传“唱大戏”或“万人缘”因为它是由首事者发起的,组织,“醵金酬神”,每个家庭都自愿捐款,结出一万人的人缘。在湖南的一些地方,唱《木连》的时候,要搭专门的舞台。搭建舞台所需的木材也是大家送来的,管理者在木材上标注了送货人的名字。剧结束后,每个家庭都像往常一样收回,并将其视为吉祥物,用于建造房屋和房屋的和平;用作棺材,死者超生。
戏班也很虔诚,演出前全班沐浴,吃斋,任何女人都不允许到后台,要唱歌“刘氏开荤”之后才能吃肉。
因为是中元节,剧中有很多阴曹、鬼魂情节,怕粗心,假鬼招来真鬼,所以有一系列的镇台、祛邪仪式。演出前,请梨园祖师在后台设坛供奉。要“镇台”,“抬灵官”,“发五猖”,“拿寒林”,并在台板下设坛供寒林。每天开锣,由天将值日“天将定台”。演出结束时要“灵官扫台”,“金星收煞”,“送寒林”。还有一些表演,比如“迎福降祥”,“请瘟祈福”,“散花”遗憾的是,这种仪式表演没有留下详细的剧本。每个戏班总有一两个人专门学过,说“掌台师”或“包台师”,只有简单的提纲式脚本。现存最完整的是《湖南戏曲传统剧本》第24集《南游记》“锁拿寒林”,“前记”中虽写明“谭松月口述”但是接触过谭松月的人都知道,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口述”。谭松月是衡阳湘剧前辈名净,即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谭保成的祖父,谭保成的戏由祖父授予。谭松月先生有很多抄本,非常珍惜,从不示人。但他不拒绝录音或教书。当他问剧本时,他口述了。如果他记不清楚,他会找借口独自回房间看抄本。然后继续口述。因此,他的口述是真实的。我拿着这本书问其他剧种的老艺人,都说“差不多”,可见其可信度。其他来自老艺人的记忆。唯独“散花”这一记载只发现在周昆玉的抄本上:“散花过午”我问,他说是散了花就在腰台吃午饭。但没问怎么散花,到想问的时候,周先生已经去世了。但这个“散花”这是有起源的,戴云女士编辑的康熙本《劝善金科》,第22出标为“散天花神女摘桃”但正文只采桃而不散花。因此,“散花”到目前为止,如何演戏还是空白的。
《目连传》是一座富矿。目前,我们只能说,我们已经发现了矿区,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去挖掘。为了珍惜和保护这一难得的文化遗产,也有必要杜绝乱挖乱采的现象,以免混淆公众,耽误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