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明确义务教育平衡的内涵和追求

时间:2024-01-10 21:20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首先,明确义务教育平衡的内涵和追求
 
(1)义务教育均衡的内涵。工业化发展需要客观地要求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提高办学效率,我国对部分地区采取了优先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教育的价值和政府的教育职能。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强调教育在消费或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效益。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举办义务教育,应该向所有纳税人提供同等的教育,而不是根据公民的社会经济地位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学校间教育质量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这与历史发展和学校本体的努力有关。教育均衡就是要努力缩小这一差距,加强对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的财政支持。然而,重点学校的优惠政策人为地拉大了区间教育质量的差距。在“效率第一”的前提下,这一政策当然不需要太苛刻,但在教育公平的范围内,它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根本目标。
 
(2)义务教育平衡的公私界限。目前各类补习班,“奥校热”、“研究热”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儿童的噩梦,但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跟随。虽然被国家禁止,但作为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垫脚石”,各种“考证热”、“择校热”之风依然屡禁不止,愈演愈烈。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是对公立学校的基本要求。这里提到的公共教育与私立教育有着严格的界限。公共教育旨在保护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具有竞争、筛选、淘汰的功能。私立教育只是教育多样性和选择性的体现,旨在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学生可以在政府提供的公立学校享受基本合格的教育。如果他们有更高的教育需求,他们可以在教育市场上满足多元化的私立教育机构和辅导学校。私立教育的多样化反映了教育内容、教育特点,如各种专业发展培训,而不是基于社会成员经济地位差距的等级教育。
 
二、优质教育教育公平
 
(1)“重点学校”制度和“择校热”。在教育投入不足、工业化快速发展、人才短缺、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情况下,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实行了重点学校制度,在教育经费、生源、师资等方面向重点学校倾斜,形成了一些学校越强越弱的局面。这一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引发了越来越严重的“择校热”。
 
(2)高质量教育背后的反教育。教育,成人学习也是如此。除了提高优秀人才的价值,她还有一个基本的使命,那就是让那些成长不良的孩子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实现或超过优秀。同样,要衡量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我们也不应该看它有多少高分,有多少奖励和表扬,而应该看看它是否让那些所谓的后进生成长为优秀的人才,让困惑的青少年坚定自己的梦想。
 
(3)询问教育的公平性和效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效率优先”在短期内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通过财政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平”。效率已成为实现公平的基础,因为只有高效率才能实现高水平的社会公平,效率决定了公平的发生;然而,公平是效率实现的保证,所谓的“低效率不是由公平引起的,而是由不公平引起的”。今天的学校选择现象能否成为解决教育中公平和效率问题的可行途径,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论证和实践测试的问题。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诉求
 
(一)在比较视野下实施义务教育均衡是必然选择。义务教育呼吁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只是在不同的发展节点。通过比较日韩教育均衡实施的经验,我们可以思考中国当前的教育改革。针对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和日益激烈的竞争,日本采取定期更换公立学校教师和校长的措施,改革公立学校的选拔方式,促进考试机会的“复数化”,提倡推荐入学;1970年,韩国实施了“教育平均化”政策,取消了一些“著名中学”,增加了一些薄弱学校的教育投资,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异;日本和韩国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中小学教育“畸形”问题,确保教育公平。从国外实践的成果来看,在合理有效管理体制保障的基础上,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引入教育市场运作机制,可能成为解决当今教育公平问题的可能途径。
 
(2)作为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可行性。教育均衡不是平均主义,而是追求平等的价值倾向。义务教育应始终坚持两个最基本的原则,即发展和补偿。发展应坚持教育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克服其滞后的弱点和缺陷,发展强调教育的适应性和前瞻性。教育的发展在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是解决教育公平和效率问题的根本途径。补偿原则是对发展原则的必要补充,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应有意义。补偿的核心是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教育资金将重点放在基础教育、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