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中英教育文化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冲突

时间:2024-03-18 23:20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中英教育文化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冲突
 
(1)基于爱德华霍尔的文化维度分析
 
1.高语境和低语境。所谓语境,就是传播的“背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文化是最大的语境。高语境文化的定义是:绝大多数信息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于个人,很少存在于编码中并清晰传递。在高语境中,沟通含蓄模糊,注重“意识”。相反,低语境是把大量的信息放在清晰的编码中,注重“言行”。 [1]
 
具体来说,在语境高的国家,人们的言语行为风格比较含蓄,但这可能会让人看起来模棱两可。但在语境低的国家,人们的风格直率,有时会让人觉得有点粗鲁。此外,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高度使用非语言交流。在低语境文化中,人们很少使用非语言交流。
 
然后,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个细节:晚上学生自学时,李爱云老师走进教室,发现教室乱七八糟,大家都在说话。其中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肆无忌惮地聊天。李爱云老师走到他们身边,什么也没说,只是用非常严厉的眼神盯着他们看了几十秒钟,但他们并没有注意到什么不同。李爱云老师郑重地对他们说:“如果在中国,当我这样看学生的时候,他们就明白了。但你们不一样,你们总是说‘对不起’。这很不一样。“从李老师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英文化在高低语境上的差异。显然,中国属于高语境国家。李先生在中国学校遇到这种情况。他只用严厉的眼神不说一句话,这反映了高语境下传播的含蓄和模糊性。只有用非语言交流,对方才能理解。作为在英国文化背景下长大的学生,他们从小就习惯于直截了当地表达和交流,但很少使用非语言交流。因此,面对李老师的微表情和眼神,他们无法读出“弦外之音”。这反映了这部电影对高低语境的解读。
 
2.单向时间和多向时间。根据不同文化中时间安排、组织和关注的不同,霍尔将时间分为两种:单向时间和多向时间。具有单向时间概念的人最大的特点是一个时间单位只做一件事,讨厌被打断;注意目标、人物和结果,而不是人际关系;非常准时。多向时间的人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做很多工作,容易受到干扰和中断。[2]
 
纪录片《中国学校》中反映的问题是,从英国学生可以看出,他们是实践多向时间的人,他们的注意力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在课堂上,他们不会像中国学生那样专注于认真听讲。他们通常聊天、嚼口香糖甚至唱歌。中国老师每节课前都会保持课堂纪律。他们应该反复强调:“安静,不要说话!别做别的,只要认真听!”而且,在杨军的科学课上,有一次她谈到光的折射,坐在下面的苏菲兴奋地说:“啊,我知道!”杨军老师马上说:“别说话!听我说。”这反映在中国课堂上,老师讨厌被打断。这些细节清楚地反映了中英属于两个不同时间维度的国家。中国文化一般反映单向时间维度,而英国文化倾向于多向时间维度。
 
3.不同的时间导向:过去导向型和未来导向型。不同的文化对过去和未来有不同的态度。过去的导向文化崇尚历史,重视传统,相信过去会为现实决策提供指导。未来导向的文化和历史观念较弱,不满足于“现在”的束缚,而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1]   这部纪录片反映了中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视。例如,李爱云在给英国学生上社会教育课时说:“中国学生必须学习社会教育课程,旨在向下一代传达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孔子是中国的圣贤,现在他的哲学思想也会影响到你们。这门所谓的社会教育课,其实就是中国的思想品德课。然而,当李先生讲述孔子的经典教义时,英国学生对孔子的观点表现出困惑,甚至不同意。“我真的不喜欢中国教社会教育课的方式,”安吉丽娜和她最好的朋友罗西在接受采访时说。“首先,扇舞具有中国特色,也是一种武术形式,”杨军老师在教英国学生扇舞时说。“在选择扇舞曲目时,她也非常注重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渗透。她选择了一首具有中国爱国主义教育色彩的歌曲《忠于国家》。
 
4.对领域和空间的分析。“每个生命体都有一个可见的身体边界――皮肤――将自己与外部环境分开。这个可见的边界被一系列看不见的、难以定义的边界包围着,但它们确实存在。其他边界从个人空间开始,止于个人的‘领地’。”[3]11为了确定美国人的空间关系机制,霍尔在美国西北部的成年人中进行了实验。根据实验结果,霍尔在社会交往中提出了空间距离理论。他将人类空间分为四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2]其中,这四个方面的距离依次增加。
 
从纪录片中的一些片段可以看出,在英国,人们非常关注社会和公共空间之间的距离,人们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空间才能感到更舒适。特别是当中国教师第一次进入博航特中学的教室时,他们的普遍感受是:“英国学生的第一个震惊是班级的数量。在中国,50多名学生在一间教室里很常见,但在英国,最多只有30人。而且他们的座位间距非常非常宽松,一点也不拥挤。这与中国教室容纳100人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英国文化非常重视公共空间的距离,人们习惯并适应一定的距离,超越这个距离,我们会感到不舒服。然而,在中国,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各方面的限制,人们不得不适应公共场所非常拥挤的局面和感受。即使不舒服,人们也无能为力,或者在长期拥挤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适应,感到钝化,不再注意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