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问题过多
时间:2024-04-21 23:21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过度教育是指人们的具体教育水平超过社会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教育水平。通常表现为:大学生就业困难,成为高等教育的受害者;无论是不受欢迎还是受欢迎的专业,就业专业不匹配;大学生就业起薪低。
近年来,“北大毕业卖猪肉”、“最难就业季”等新闻多次刺痛人们的神经,这是过度教育的结果。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开始扩招,高等教育到2009年进入大众时代。从2009年的金融危机到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更加严重。可见,高等教育过度发展危害极大,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仍在继续。进入新时期,我国知识下岗群体仍占很大比例,迫切需要处理过度教育问题。就像过去一样,建议高等教育的内因分析很难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改善转变”改变现状。新时期,国家出台了逐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从培养学术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硕士教育政策;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经济新常态下的相关政策。因此,要处理高等教育问题,更需要教育事业和社会现状“与时俱进”。只有尽最大努力,中国才能真正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大国。本文旨在结合新时期的政策提出对策,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新的思路,缓解高等教育过度发展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困境。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问题过多
谈到我国高等教育过多的问题,大多从教育层面进行分析:大学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平等;大学扩招、滥用专业、学术人才过剩、技术人才稀缺[1]。但本文认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过多化问题无法解决,更多的是对新社会形势下的外部因素的制约。新形势下的限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民经济结构尚未完全改善
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大学毕业生的专业不一致,不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虽然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逐步调整,但仍处于艰难的过渡状态,实现新形势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目前,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底部加工地位。中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导致中国经济最需要蓝领的高级工人,而不是白领。对于白领岗位培养的学生来说,自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人为提高了就业门槛[2]。正如选拔理论所说,劳动效率是人们的内在能力,而不是因为接受了多少教育而增加或减少。就业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反映应聘者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水平是与应聘者沟通的信号。然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越多,对于中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来说,吸收这些人才的压力就越大。
2. 经济新常态发展下人才要求提高
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下行压力增加,从追求快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趋于稳定。根据《中国人民日报》的数据,自2014年以来,经济运行呈下降趋势,主要经济指标在短期内整体下降,特别是在过去五年半的第三季度。受此影响,就业环境大大降低了对普通劳动力的依赖,并转向了对高科技人才的依赖。吸收了许多求职者的中小企业缩小了规模,减少了招聘人数,更加关注求职者的质量。此外,在新的经济常态下,公司对毕业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为了避免就业问题,一些大学生盲目选择“本、硕士、博士”连续阅读,并没有选择通过就业来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 传统价值选择滞后
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许多农村家庭坚信“读书改变命运”。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理念是通过学习获得向上流社会流动的机会[3]。然而,由于城乡差异,城市垄断了绝大多数优质教育资源,包括资金、教师、学生等。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流动性较大,导致农村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即使有几个成绩最好的学生,他们也总是遭受重点中学的霸道做法。长此以往,富校更富,穷校更穷,好校更好,差校更差,形成了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4]。然而,“宁做凤尾也不做鸡头”,很多家长宁愿孩子上三所大学,也不愿孩子上职业院校,这进一步加剧了高等教育过多现象的蔓延。
总的来说,新时期的就业形势仍然很严峻,但原因比往年要复杂得多。处理我国高等教育过度发展带来的问题,我们不能再走老路了。中国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解决高等教育过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研究表明,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新的国家政策,在新形势下对教育发展和社会环境提出新的要求:鼓励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与应用硕士联系;大学应创新就业指导方式,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中国应坚持教育均衡发展,为社会流动带来更多机遇;在新的经济常态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创新就业;家长的就业观与学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