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教育自觉理论的形成

时间:2024-02-11 23:24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文化与教育的联系决定了教育意识理论的提出和应用,教育的发展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了意识的要求。教育意识作为个人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实现的最终目标和质量,可以在研究生教育中突出其价值。本文从教育意识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以寻求其在研究生学术标准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1、教育自觉概念的提出
 
“意识”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有所认识和意识”[1]。consciousness是一种“自觉”的英语表达,《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是“The state of being able to use your senses and mental powers to understand what is happening,The state of being aware of sth,The ideas and opinions of a person or group”[2]。综合中英文的共同解释,“意识”应该是一种自我清醒的状态。对事物的看法和对事物的态度来自于主体对物体的深刻理解。“觉”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古印度的Vi-ra-Saiva学派早就注意到了“意识”的重要性。
 
学术界普遍认为,“教育意识”一词起源于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举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会上提出的“文化意识”概念。费孝通先生一直从事文化研究,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导致外国文化涌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提出:“文化意识是指生活在某种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其起源、形成过程、特点和发展趋势,没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义,不是‘复旧’,也不提倡‘完全西化’或‘完全别化’。”[3]
 
二、教育自觉理论的形成
 
从理论起源来看,教育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教育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方式,也创造了文化。因此,“教育意识”是“文化意识”在学术上延伸的结果[4]。从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来看,陆道坤谈到,在“洋务运动”之前,西方文明随着武力登陆中国领土,打开了中国古代文化封闭的大门。开明地主阶级睁开眼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准备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开始筹备中国现代教育,开始产生中国式的“教育意识”。在古代中华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过程中,清末开明地主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以底线和原则的“学习”态度应对现代教育的筹备“这种学习态度逐渐演变为‘教育思想意识’、‘教育输入意识’、‘教育制度意识’和‘教育实践意识’。”[5]
 
学者们从“文化意识”的概念中得到启发,提出了“教育意识”的理论。李宝斌、孙俊三在《教育意识的丧失与回归》一文中提到:“教育意识来自于对教育活动的深刻理解和对活动意义的肯定判断。活动主体积极消除各种干扰,克服许多困难,继续朝着教育的最终目标努力。”[6]它与“教育本能”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理性思维,而不是人们对教育的潜意识反应。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吴志辉先生认为,教育意识是基于对当今世界教育背景、世界教育主题、世界教育趋势的深刻理解,是对中国教育传统、中国教育特点、中国教育现状的自知之明,经历了从自知到吸收再建设的过程,最终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7]。两者对教育意识的定义不同,前者从教育的内在体现出发,后者从教育创新的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