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朱子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时间:2024-03-14 19:42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朱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非常重视教育。在他有限的政治经验中,他随政兴学,恢复和重建了几所学院,并亲自制定了学术规则,开始了教学。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四书》实际上是一本教科书,旨在方便学者阅读“四书”。今天,我们总结了朱的教育思想,试图探索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大学教育的启示意义,这也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也可以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延伸适应新时代的理念和方法。
 
从理气分异到人性分异:朱子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在朱的理学哲学中,“理气”是用来讨论世界存在的基本范畴。在朱看来,“理性”代表了世界的根源和规范,而“气”则代表了现实的存在,两者的关系被归结为“不离不杂”。在此基础上,朱进一步提出了“理性差异”的思想,解释了万物的具体差异。朱指出:“万物统一太极,物物各有太极。”在这里,“太极”就是“理性”。从逻辑上讲,万物的理性是一致的,“太极”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样完整的,所以朱称之为“理性气异”[1];然而,在个体形成的具体过程中,由于“气”对具体存在的塑造,每个人的“理性”都不同。朱将这一层次解释为“气仍然相似,但不同”[2]。
 
朱把自己的理气思想落实到人性论中,形成了“命运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理论。朱子认为,除了圣人是纯善的“命运之性”外,具体的人性只有“气质之性”。因此,在“天理”放置到每个人的过程中,由于气禀的不同,就会出现差异。就人和物而言,物是闭塞而不可通的,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人能“推”,物不能“推”[3]。这里所谓的“推”实际上是一种理性的能力,即人们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并通过这种“推”能力来超越这种局限性。对人们来说,虽然气禀造成的个体差异可能很大,但并非不可改变。朱子指出:“极其严重的人是不可逆转的,也在乎知识的深度和用力的多少耳朵。[4]也就是说,不仅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性(即完美的个性),而且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个性的改善。此外,结合理气“不离不杂”的关系,“人性”也是朱子思想中社会层面人与自然层面人的统一。甚至可以说,朱子所谓“人性”的主要内涵是社会层面的“人伦”。正因为如此,朱子对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知识的获取,更在于德性的培养。
 
朱对“理性差异”和“人性”理论的思考对当代大学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最重要的一点是从师生的互动和共同努力中实现学生的成长和成功。一方面,就教师而言,由于每个学生之间不可避免的个体差异,需要实施“教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展每个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朱对人性不太乐观,但坚信每个人都有自我教育和发展的潜力。他提出,命运作为现实人性的基础,是为普通人树立人格自我成就的信心,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人与物的尊严。在这个层面上,教师也应该对学生有希望,不要因为学生的个性而放弃教育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