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多元文化下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教育对策

时间:2024-03-15 21:13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多元文化下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教育对策
 
(1)弘扬传统文化,重建价值体系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儒家文化承担着道德信仰和审美信仰的功能,是人们智慧和精神家园的重要来源,是人们安定下来的基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不相容。因此,他们完全否定和批评儒家思想。但在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发展和繁荣的实现必须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否则难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弘扬不是为了“复古”,因为只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将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来自传统文化、高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复兴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是“创新”。[3]只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在多元文化发展的环境中形成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和自信。规范和遵循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和思想价值体系的建设。
 
(2)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
 
宗教是现实世界扭曲的反映,是虚幻而神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虽然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不能因为生活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中而受到多元文化的诱惑和影响,削弱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失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方向。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大学生的头脑,“用逻辑的力量让大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科学之美,用道德的力量让大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和谐美,用艺术的力量让大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博大自由之美”[4]然后,建立自己的信仰建筑,强化自己的政治信仰和追求。但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的。因此,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信仰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开设专门的信仰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信仰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澄清大学生对宗教的认知,端正他们对宗教的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道德信仰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方向。
 
(3)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对于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学校和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进行积极的指导和教育,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进行精神对话和沟通,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那些想要逃避社会现实、摆脱社会生存压力的大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使他们学会调整情绪,建立理论理解,提高自我意识,塑造健康的个性[5]。吸引他们对国家未来和命运的兴奋,建立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然后有效地减少宗教思想对大学生的干扰和侵犯。
 
综上所述,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是高校和思想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未来和命运。因此,积极宣传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和抵制大学校园的非法宗教活动,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只有使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一致,大学生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建设提供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