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现行“的、地、得”语法规则复杂而困难

时间:2025-03-22 23:51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地、得”的使用非常混乱,这不是反映小学水平的问题,而是“的、地、得”没有必要区分,主要有几个原因:
 
(1)“的、地、得”在历史上混用不影响言语表达
 
“的、地、得”在历史上已经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需求。在古代文言文中,“、地、得”具有实际意义,常见的意义也是它们的实际意义,但现在阅读轻声虚拟化作为结构助词,“、地、得”作为修改成分与修改成分之间的连接词并不是它们的主要功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地、得”作为结构助词使用,没有区别,特别是明清白话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第99次“沿途无法传播”、《水浒传》第42次“慢慢通过岭”等,这并没有影响人们对文章意义的理解。这些用古代白话文写的文学作品没有区分“地、得”,特别是在《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两部小说中,整个结构助词都使用了“的”的书面形式,根本不影响人们对文章意义的理解。
 
(2)现行“的、地、得”语法规则复杂而困难
 
“的、地、得”的语法功能差异不是太大,目前的划分有很大的人为性,不是社会惯例,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一直存在混合现象。以下是每个年级学生使用三个结构助词的错误率:
 
从这个结果来看,虽然随着年级的增长,“的、地、得”的误用率有所下降,但“的、地、得”的误用率总体上并不低,说明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一直存在混用现象,混用现象相对严重。为什么一个语法规则学了六年甚至十几年都不能熟练正确地运用?
 
这是因为汉语属于孤立语,很多时候没有明显的语法标志。虽然结构助词“的、地的、得的”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有自己隐藏的规律,但它给语法意识较低的学习者带来了很多
 
(3)“的、地、得”三者的结合不会影响语义表达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应满足人类交流的需要。与发音不同,汉字具有很强的表现力,适应汉语的一些特点。例如,汉语的一个特点是有大量的同音词,这可以通过书面语言增加单词之间的差异,如“gōngshì“这两个音节可以在书面语言中表示“公式、宣传、攻击、工事、宫殿”等单词。这些单词发音完全相同,但意思完全不同。汉语书面语的这种同音异形现象可以大大提高阅读速度。学完汉字后,在口语交际中,人们会不自觉地根据上下文语境联想到相应的同音词,比如“组织者”gōngshì在“获奖者名单”的背景下,人们自然会把“公示”和“公示”作为“获奖者名单”gōngshì相应地,不会有误解。“、地、得”作为结构助词发音,是连接虚词,没有真正意义,口头交流没有区别,所以“、地、得”共享不会影响语义表达,在书面语言中不需要使用不同的句子。
 
此外,汉字的区别通常是指汉字应该能够清楚地反映语言内部的差异,汉语中大量同音词的存在使一定数量的汉字也至关重要。汉字应追求表达和区别的完美统一。当不影响表达的需要时,可以合并的汉字应该合并,“、地、得”的助词用法可以完全合并。
 
(四)“、地、得”三者的结合可以减轻语文教学的负担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师没有足够的语法解释时间和学生的实际实践,这也是学生使用混乱的原因之一。甚至许多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也经常出现混合现象。
 
此外,从调查中的12名小学语文教师对“、地、得”分割的看法中,我们了解到,即使小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混用和误用,仍有10名教师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区分“、地、得”。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语法规范,应该遵循这一规则。因此,可以看出,虽然认为教学困难,但仍坚持“、地、得”分享的教师只习惯性地接受“权威”分享的观点,并没有考虑这种“权威”规则是否合理。因此,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地、得”的结合可以减轻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