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人本主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时间:2023-12-29 19:45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科学、新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断涌现。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朝着新的、科学的方向不断改革和创新。英语教学作为大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未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重拾人文主义,树立人文主义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有效体现英语教学的人文关怀。教学方法也必须有两个基本调整:一是教学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二是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人本主义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世纪、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教育思想以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先导。人本主义强调“以人性为本位”、“完整人”(wholeman)以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以培养积极、开拓、和谐发展的人为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其代表马斯洛认为学习活动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facilita-tor),而不是权威。另一位代表罗杰斯在教学问题上提出: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学方法上,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我选择和发现。罗杰斯还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应用于教学研究和实验,确定了“情感教学理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理论”。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对人性的充分发展和个人内在潜能的充分实现非常重要。其教育目标和学习成果是使学生成为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的人。
 
二、人本主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语言实践关注较少。此外,大多数学生受到学习文化和学习习惯的影响,学习一般是被动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是历史逻辑的反映,为当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视角和教学指导,促使我们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主体等方面重新解读大学英语教学。
 
2.1人本主义课程观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将大学英语定位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基础语言课程,更是一门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在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本课程性质的定位体现了人本主的定位x教学观。纵观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虽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流。教学中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此外,应试教育在我国根深蒂固,考试指挥棒仍在无形中发挥着作用。虽然许多大学已经建立了在线课程平台和英语学习资源数据库,但这些现代技术的好处尚未得到有效的发挥。大学生学习英语课程,不仅要学习一定数量的单词,掌握基本的英语听说技巧,还要通过各种考试。除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外,大学英语教学还应该有更高的目标,即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有思想的人。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应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整合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通过构建各种模式和学习渠道,形成三维语言学习环境,实现“基础+专业、实践+知识、自学+解释、质量+综合”的有机结合。
 
2.2人本主义教师观2.2人本主义教师观
 
大学英语课堂的人文环境取决于教师的人文素质,这也是创造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思想,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内在需求和价值观,营造和维护自由轻松的课堂心理氛围,在情感领域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和谐的合作关系,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成为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上的守护者和引导者,既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又尊重人道主义和人性。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促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
 
2.3人本主义学生观
 
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在于学生学会了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在倡导终身教育的今天,有必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学生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学习心理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学习情感体验被忽视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实现,也影响了学习效果。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引入英语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外语教学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选择、有意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应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确定学习目的,采取适当的学习策略,设计和实施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价结果。总之,人本主义理论的学生观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受教育者”。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参与学习和获取知识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