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解决光伏产业融资问题的对策分析
时间:2025-03-14 01:54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解决光伏产业融资问题的对策分析
成熟的金融环境构成了一个成功的光伏产业。补贴的规模只能决定产业的初始规模,如德国的早期快速发展和中日光伏终端市场的建设;金融市场的改善是决定产业长期商业化发展的关键,如当前的美国光伏产业。光伏产业环境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的补贴政策远不如德国、中国和日本,但金融服务的多样化远远超过德国、中国和日本。正是成熟的金融环境使美国光伏发电终端市场的建设稳步崛起。
(1)引导光伏制造业以具体差异化的金融扶持政策做大做强
针对产业饱和、生产过剩、但未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上中游光伏制造业,通过“光伏领导计划”,引导和支持大型、高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好的企业和项目,建设先进技术光伏发电示范基地和新技术应用示范项目,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的应用和产业升级。严格执行《光伏制造业标准条件》,规范光伏产业发展秩序,引导落后产能逐步退出。鼓励符合标准条件的骨干光伏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品牌等优势,对经营条件差但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光伏企业实施并购重组。引导和鼓励金融体系区别对待行业,重新评价行业龙头企业和优秀企业,大力支持重点项目技术研发,实现优势劣汰,培育真正具有国际技术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通过国家相关财政专项基金、政策性银行和新设立的投资基金,加强对光伏企业并购的财政支持。充分发挥国家相关银行的指导作用,鼓励商业银行完善并购贷款制度,对并购企业实行综合信贷,以收购目标资产或股权为担保。支持商业银行完善信贷信贷、管理培训等金融服务。同时,扩大并购融资渠道。允许合格的光伏企业发行优先股和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作为并购支付方式。
(2)构建系统协调的光伏电站产业政策,减少光伏电站融资障碍
首先,通过中央或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建立银企合作平台,加强银企对话沟通,消除银企信息不对称,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光伏产业发展和光伏电站建设特点开发多元化定制金融产品,如小额贷款折扣、资产证券化、延长贷款周期(15)~20年)等。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试点地区建立以企业信用为基础、以市场化运作为核心的融资平台。二是逐步稳定地下调电价补贴,最终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互联网,与火力等传统能源发电价格持平,不再依赖国家补贴;但政策调整可预测,改革电价补贴制度,简化补贴分配程序,提高分配效率,降低光伏电站现金流压力。三是尽快出台光伏电站标准条件,建立严格可追踪的光伏电站质量检测认证体系,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客观权威的第三方数据;初步建立光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确保部件和电站符合设计预期,尽量降低质量风险,在选址、设计、施工、检测等环节独立客观评价光伏电站,为金融机构选择投资项目提供可靠、准确的依据。同时,金融机构对电站的要求,包括电站输出功率,即性能、效率和功率,有效地融入标准化程序,为投资者和运营商提供电站筛选和评估标准,为保险服务提供数据参考。四是建立光伏电站保险担保机制和措施,使电站经营风险可衡量、可计算,支持吸引投资,建立退出机制,建立国家可再生能源担保机构,或鼓励现有金融机构提供可再生能源项目融资担保服务。五是加快新能源电力输送渠道建设,督促电网企业及时制定配套电网建设方案,协调推进配套电网建设改造,做好光伏发电项目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服务,减少“弃光限电”现象的发生。
(3)积极探索新的融资形式,逐步实现光伏电站市场资产证券化
要解决光伏产业的投融资需求,一方面要改变信贷市场以资产抵押控制风险的思维,以项目未来收益权(售电收益)为抵押;另一方面,在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上,要加快网络金融产品和股权融资产品的创新。从行业特点来看,光伏电站投资成本高,回收周期长,但其优势在于一次性投资、后续运营维护成本低、收益长期稳定(20年电价补贴),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引导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介入光伏电站的投资领域。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在于风险可控,融资成本相对较低,波动性和流动性好。但从运营层面看,银行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介入光伏电站投资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资产标准化。光伏电站资产稳定的现金流应通过证券化方式打包证券化,使其成为标准化的金融资产,并将证券放入主要交易平台进行现场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