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时间:2025-05-19 22:33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在当前的课堂改革形势下,多元化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方法已成为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重要基础,是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地位。因此,语文教师应采用阅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教学方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基本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将问题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独立寻求和探索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在探索思维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将认知过程深化为自主探索和再创造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探索意识。问题教学方法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学习语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阅读训练模式强调教材知识点
 
传统的阅读训练模式过于注重教材阅读训练语文知识点,忽视了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感受的把握和整体思维能力。语文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双向情感互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逐句分析讲解完整的阅读内容,将阅读内容转化为知识点教学,忽视了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通过“填鸭式”教育,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不思考分析问题,从而降低了小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设计根本不符合课程标准。
 
2.教师过度控制课堂,师生缺乏有效的互动
 
长期以来,受考试影响,教师害怕耽误教学过程,一直在n堂“唱独角戏”,害怕用问题教学。学生会浪费教学时间,拖慢教学过程,导致课堂以教师“讲”为主。由于小学生活跃,当老师沉迷于“滔滔不绝”时,学生无法在语文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导致学生对语文产生懈怠感,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发展。
 
3.流于形式的学生学习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但教师要坚守岗位,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有的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盲目追求新目标,让学生在教学中探索学习。教师的引导作用完全被“淘汰”,课堂无序,教学无目标,使语文阅读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