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科学教材的伦理问题
时间:2025-04-30 23:42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不仅是指获得科学知识体系和有效的科学方法,而且还涉及到科学活动的社会体系。科学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领域,因其自身的精神气质、行为准则、组织形式和科学设施而得到社会的认可。由于有专门从事科学活动的人、团体、相应的社会机构和附属设置,以及指导科学活动的规则和道德要求,科学必须存在伦理问题,科学教育自然也有科学伦理的内容。
科学教材的伦理问题
科学作为一种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理解和改变世界的工具,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本质密切相关。科学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包含了道德理性。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关注科学的伦理本质。“当人类利用科学将自然转化为人性化的自然时,它不能涉及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即合规性;自然的最终变化不能涉及到人们改变自然的目的和需要,从而反映了它的目的。” [1 ]。同样,除了传递科学知识、训练科学方法外,小学科学教科书(主要指小学常识科学教科书,如《自然》、《科学》等)中的科学教育也被列为科学教科书中的重要科学伦理K?它们在科学教科书的历史上表现出不同的伦理形式,表现出伦理意义由内而外不断扩展的过程。
在传统意义上,“伦理”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伦理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少涉及。由于当代科学的快速发展,人类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人与自然的协调,而且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以自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与自然的关系也成为现代伦理研究的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成为重要的伦理关系” [2 ]。在科学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也会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伦理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科学教科书经历了《自然》、新《自然》、科学的三种发展形式,这三种科学教科书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不同,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科学伦理概念。表面上看,小学科学教科书的改革和发展取代了知识选择标准和知识呈现方式,但本质上是科学文化概念(当然,包括科学伦理概念)的“转折点”,从“人性化自然”的伦理意图到有意识的科学伦理启蒙――“自然人”,然后转变为“人道自然”。这些伦理观念的变化不仅是科学教育工作者深化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认识的过程,也是他们科学知识观和科学活动观不断演变的过程――科学教育哲学从主客分离到主客融合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