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小学班级管理要有“心”
时间:2025-09-04 23:33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小学班级管理是一项繁琐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班主任是班级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工作者,是学生道德、智力、身体、美容发展的指导者。通过成立班级委员会,培养优秀的班级干部,达到“管理就是忽视”的目的。对于长期发展的班级集体,学生习惯的定量记录和统计可以使班级更加数据化和科学。
一、小学班级管理要有“心”
在小学生管理中,班主任不仅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还要对孩子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小心”等等。如今,小学生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这给了他们更多的个性化。像小社会这样的班级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和思想碰撞,这就需要班主任和老师的共同努力。班级管理每天面临的问题是行为常规,日常情况的记录和分析尤为重要。因此,量化记录和统计每个学生的数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班级量化记录措施办法
为了更直接、更全面地了解班级情况,量化班级学生情况,班主任可以根据班级人数确定几人为一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自己小组成员的日常考核。每个组长发布《组长手册》,其中量化项目包括早读、两次练习、佩戴、记录、卫生、家庭作业等。每个组长主要负责课堂纪律和家庭作业数据的总结。班级委员会选择早期阅读、佩戴、卫生等领导统计相应内容,并向组长报告分数记录。每日表格(学生日常考核登记表),每周表格(每周学生日常考核汇总表),每周总结一次。每周安排专题团队,表扬和总结过去一周的班级情况。
三、量化管理三大原则
(1)用心观察,做到心中有“数”。
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校长应该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校长应善于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获得丰富的情感材料。具体来说,校长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利用所有的机会和场合,捕捉孩子的表情变化,了解基本情况和变化。特制定课堂日常登记表,及时总结和注意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根据表格情况,收集信息,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用心记录,做到以“数”服人。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从理性、情感到指导的过程。理性的阐述、情感的传达和行为的引导往往是通过语言“媒介”来实现的。当班主任与教育个人面对面交流时,难免会以说教为主,理由停留在自我主观意识上,难免会出现口说无根的情况。但是,使用量化课程后,只需查看《组长手册》,就可以用数据事实说话,学生也可以欣然接受。比如班上有个学生经常迟到,之前面对面批评,还是没有改变坏习惯。通过老师面对面的谈话,我们向孩子们登记了班上的纪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关注自己的出勤情况。
(3)用心激励,做到奖惩有“数”。
班级制定量化学生机制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为了鼓励孩子们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制定了积分卡制度。通过盖章、发放积分卡等制度,建立相对完善的奖惩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独立负责积分登记,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个班级集体离不开班级规则的制定。在这个积分制度下,小学生的班级管理量化表是通过量化分数制定的。
在小学生的日常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进行定量分数。为了科学管理课堂,获得数据支持,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缺点。同时,课堂的定量和数据呈现使校长提高了管理和分析能力。培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堂反馈来自“数据”数据,更注重实施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