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自然》中的“人化自然”

时间:2025-04-30 23:43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自然》中的“人化自然”
 
自20世纪初进入中国学校以来,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一直肩负着“向外国学习”的国家使命。因此,为振兴中华民族繁荣昌盛而学习的目的,在学校教育中延续了近一个世纪。“外国的长技能”――科学知识的作用是理解和改变自然。因此,科学教科书中的“自然”自然成为被理解、征服和改造的对象,可以转化为“人性化自然”(或“人性化自然”);科学就是这里的工具,可以使祖国的山河换新面貌。
 
1. 征服自然的自然
 
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面对各行各业的繁荣,我们意识到需要从学校和教科书中的知识入手,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从小学开始,我们就重视以知识为中心的科学启蒙教育,开设“自然”课程,出版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常识教科书《自然》。根据当前“科学与价值无关”的观点,这些科学知识不道德,自然不一定与伦理有关,但“科学价值负荷理论”认为,当理论科学知识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作为社会目的时,它具有伦理意义。因此,教育下一代科学知识本身就是为了改善社会,为人民服务,必须承载伦理价值和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命名“自然”跟随苏联小学科学教科书,注重学习科学知识的特点,反映了这样一种科学伦理负荷理论:这是一本研究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的科学教科书,自然的最终目的是“人性化自然”,征服和改造自然,为社会主义建设。1950年,教育部发布了第一份小学高年级自然课程暂行标准初稿,规定小学自然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征服自然的知识和能力,“引导儿童获得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初步的生产知识和生理健康知识,克服自然的神秘和迷信,建立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观点和信念,增强观察、研究、实验和创造科学思维方法和态度的兴趣和能力,培养注重健康、热爱劳动的意识和习惯。”从这个目标可以看出,《自然》中的科学不仅仅是求真,更是通过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养成热爱卫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和习惯来实现“人性化自然”、服务社会的伦理目的。
 
以新中国第一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级小学教科书《自然教科书》(第一卷)第一次修订为例,主要文本基本上是一种真实的科学知识,似乎与伦理无关,如“燃烧是什么”、“我们的身体”、“听科学”、“美妙的电”等,它们似乎与伦理无关。但通过他们的应用(技术),如“主要农业生产”“我们怎么吃”“我们应该吃什么”文本具有科学伦理意义,他们告诉孩子们,通过科学可以征服自然,向自然索要“财富”,以满足人类的需要,让孩子们了解科学对人类和社会的积极作用――这就是科学的伦理价值功能。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特别是自然社会―历史属性日益突出,即人们想要征服自然服务社会的伦理关系,从原来的封闭状态变得更加公开,并越来越受到“自然”教科书的密切关注和肯定。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自然常识》中,人类征服自然的内容在编排上达到了顶峰。一方面,征服自然科学知识的自然常识更为完整。与之前的“自然”教科书相比,它涵盖了最完整的内容,分为无生物自然、生物自然、人体、物理、地理、天文学等模块。每个模块的知识都是完整的,而不是简单和省略的。以植物部分为例,包括植物最完整的基本知识:植物世界、植物根、植物叶、植物茎、植物花果、植物种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植树造林。此外,为了使知识更加完整,《自然常识》增加了许多新知识和先进的科技知识,如环境保护、超声波、无形光、幻灯片和电影、人造地球卫星等;另一方面,教科书继续关注科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特别关注先进科学知识的价值,所有与生产实践相关的科学知识都将讨论其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以知识R为中心的《自然》教科书中,人与自然是二元对立的对象关系,自然是人们利用科学知识进行改造、征服和控制的对象,是“人性化”的自然。学生学习自然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就是准备与自然作斗争,释放巨大的改造能量。就像在自然界中开采矿山油田,用农药对付作物病虫害一样,他们利用科技吸收人类所需的自然资源,将自然人化,为社会贡献更多的物质财富,为人类营造现代人工环境。
 
2. 那些被自然控制的人
 
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进一步加强了人们控制自然的概念。科学技术在全面“消除魅力”人类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的同时,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彻底的解放。相反,它被科学和技术牢牢控制,使人们失去了主体性,变得越来越异化。莱斯在《自然控制》一书中揭示了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并指出了控制自然概念的内在悖论――它既是它进步的根源,也是它退步的根源。在某种程度上,科技革命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征服”自然的观念。由于三次科技革命都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有关,这种控制自然与控制人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依赖控制自然的科学技术使人们成为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奴隶,成为社会服务的工具。
 
这种异化的奴隶伦理关系在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科学常识》教科书中得到了极端的诠释。上海版的《科学常识》(1968)并没有根据自然教科书的科学知识逻辑来组织教科书的内容,而是根据科学服务社会的要求――“五七”指示中提出的“学工、学农、学军”的话语要求,分为学工、学农、学军三部分,共21课:学工占9课;学农占5课;学军占6课(详见表1)。
 
如表1所示,本《科学常识》并不是根据科学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来选择和安排知识,而是围绕“服务生产斗争实践”的教学目的来选择和学习劳动力和农民工的生产(或斗争)常识。学生的发展完全被这些“生产斗争实践”所需要的生产知识所“规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生产者”和“斗争者”。
 
“自然”只是《科学常识》中的“无机自然概念”,具有独立于主体的规律和答案。基于此建立的科学伦理概念是以理解自然、追求真理知识、人性化自然为终极目的的对象伦理。它意味着征服自然、追求真理、服务社会是科学伦理的真谛,因此很容易形成科学主义至上的伦理要求,即用科学研究自然,控制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
 

上一篇:热爱自然、家乡、祖国的品德结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