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热爱自然、家乡、祖国的品德结构
时间:2025-04-30 23:43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热爱自然、家乡、祖国的品德结构
1992年发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明确完善了科学启蒙教育结构,规定了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的要求。其中,对科学活动中的思想道德要求更加明确和具体。
根据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自然》将教材内容分为三种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德育结构。德育结构主要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四个方面: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科学态度、科学自然观(包括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热爱家乡和祖国(如表2所示)。以“热”单位为例,将德育结构设置为“培养不断追求新知识、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知道自然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人们可以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渗透科学自然观教育” [7 ]。编辑显然把科学观念的教育理解为德育,而真正属于科学道德和伦理的内容只包括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
编辑在内容安排中将态度、思想和德育纳入德育结构,显然是一种误解。然而,从结构上明确德育内容表明,德育内容已成为科学教科书的核心内容,科学学习应反映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已成为编辑明确的组织设计意图。例如,编辑认为:
第一卷德育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家乡和周围的自然,主要体现在第一卷、5、6课。第一课是情感课,让学生初步接触家乡和祖国的大自然,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祖国和家乡大自然的可爱,了解大自然中有无穷无尽的知识需要新一代的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和自然科学。第五课和第六课通过学习叶子的知识了解家乡的几棵常见树木 [9 ]。
第五册的德育内容是第五册(l)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与他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2)通过调查水污染、参与自然水保护活动和鸟类爱护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3)通过讲述指南针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自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科学启蒙”,到90年代,德育结构的教科书设计得到了发展。科学教育从知识教育延伸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的启蒙教育。在认识和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对自然和科学科学伦理的热爱,扩展到亲近家乡和国家的人和社会。这就是科学启蒙的“自然化人”的科学伦理理念。
此时,人们对自然伦理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理解和利用自然时,应该具备对自然、家乡和社会关怀的伦理素质。然而,这种关怀是基于理解和理解,利用和利用主客的对象关系,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是原始的利益伦理,即因为它有用,我们应该爱它;在自然教科书中,人们总是从一流的角度看待自然,利用和改变自然,远没有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伦理观,即人与自然的理解,特别是行为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