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点

时间:2025-05-10 01:34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取决于他们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往往能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小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还要增强自主意识,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践特点的有效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点
 
什么是学习策略?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给出一个普遍接受的系统和完整的定义。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学习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复杂的学习过程,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1]简而言之,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地影响自我信息处理的过程。由于学习策略主要是根据学习方法的具体特点制定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注意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要教人“鱼”,还要教人“渔”。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不同,学习策略一般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 主动性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积极运用学习方法的过程,因此具有明显的主动性特征。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能熟练运用学习策略。他们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是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面对没有接触过的学习任务,往往不能很快决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而是在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之前,要积极思考学习过程。
 
2. 有效性
 
学习策略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而存在的。一个问题有很多解决方案,但总有最快的方法来得到答案。学习策略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方法。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机械化问题,盲目接受老师的灌输,不积极思考学习过程,导致学生无法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学习过程的积极性,诱导学生主动掌握学习策略。
 
3. 过程性
 
学习策略的应用是一个心理过程,是学生积极发现和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策略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个阶段,可以有效指导学生在具体学习阶段应该采用哪种学习方法。比如背英语单词的时候,可以通过反复背诵在一定时间内记住,但是如果采用分散记忆或者联想记忆的方法,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小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效运用学习策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得到显著提高。
 
4. 程序性
 
小学生在使用学习策略时有一定的程序性。面对不同困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他们需要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但在解决相同类型的问题时,他们可以使用已经形成的学习策略。例如,PQ4R学习方法将学习过程分为六个步骤:预览、提问、阅读、思考、背诵和复习。其程序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促进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为学习材料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由此可见,PQ4R学习方法实际上是学习策略程序化的结果。学生可以在使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特点,将其他学习策略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