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期望效应是什么?

时间:2025-10-08 01:00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当大多数孩子进入小学时,他们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但很快,他们会发现自己可能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好。因此,为了受到大家的欢迎,吸引老师的注意,他们会努力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如果他们成功了,他们的能力就会增强,以自己的方式成为积极成功的社会成员。失败的经历会让孩子感到无能,导致对创造力和幸福的不良期望。在此期间,孩子要么形成勤奋感和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心,要么形成自卑感,对自己的才能和技能评价低[1]。因此,在这个阶段,孩子们非常渴望对外界的积极评价,对环境的积极期望将有助于孩子形成勤奋感和健康的个性。
 
期望效应是什么?
 
期望效应,也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起源于一个古老的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擅长雕刻,不喜欢凡人女人,所以他把所有的精力、热情和爱都给了一个象牙女孩雕像。最后,他的坚持感动了爱神阿芙洛狄蒂,所以他给了雕像生命,让他们结婚。“皮格马利翁效应”已经成为一个人的代名词,只要他坚持追求艺术对象,他就会有艺术感应,后来被用于教育心理学。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课堂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进行了实验。实验研究了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的关系。首先,对1至6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智力测试(实际上不是),然后随机选择了一些学生作为实验小组,说这些孩子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余学生作为控制组。8个月后,对所有学生进行了同样的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智力提高得更快[2]。在实验中,由于实验者的暗示,教师对实验组的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并以实际行动传达给这些学生。学生收到老师的期望后,会给予老师积极的反馈,维持或发展老师原有的期望,然后老师会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使期望效应成为现实。这种期望效应被称为正期望效应[3]。在现实生活中,负期望效应随处可见,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教师、家庭、同龄人的负面评价、否定、厌恶会导致学生智力下降、精神抑郁等心理问题,一是期望过高,使学生无法达到期望,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对自己进行负面评价。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预期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合理运用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