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开设传统美德教育课程
时间:2025-07-05 23:10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小学是人格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些在家养成的坏习惯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校的宣传得到有效的纠正。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的新举措。
一、开设传统美德教育课程
开设传统的美德教育课程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孩子们从听开始学习说话,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是非常必要的。课堂内容可以以一个小故事和一个小总结的形式进行。因为学生还年轻,可能不理解一些大事实,也不理解深刻的意义,所以应该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以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小学生最喜欢听的是一些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只要老师循序渐进,慢慢引导,学生就能通过小故事把传递的真理和正能量记在心里,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就会效仿,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比如成语故事《卧冰求鲤》讲的是古代一个叫王翔的人。因为生母去世,父亲再婚了。继母朱氏更喜欢自己的儿子王健,经常让王翔做粗活,吃粗饭。然而,王祥并不怨恨这一点。相反,他对父母非常孝顺。冬天,继母朱氏想吃鲜鱼。因为天气寒冷,市场上没有鱼卖,河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没有办法捕鱼。于是王翔脱下上衣,在寒风中躺在冰上暖冰。结果,冰融化了,两条鲤鱼从里面跳了出来。王翔很高兴把鱼带回家孝敬继母。这个故事讲的是孝敬父母,但也显示了王翔的宽容。他没有“用别人的方式治好别人”。
学生从兴趣中学习比听老师宣传要有效得多,接受度要好得多,效果自然会更明显。
二、安排文明监督人
老师可以每天轮流安排两个学生作为文明监督员,让学生始终注意言行,知道自己做什么,做什么,加深学生对文明和传统美德的印象和理解,逐渐形成习惯,自然会这样做,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让学生而不是老师当监督员的原因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总是有一种自然的上下级关系,学生是平等的。在监督其他学生的同时,他们也受到其他学生的监督。他们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担心轮到他们当文明监督员时,不能说服其他学生,在监督其他学生的行为时,他们也会更加克制自己。例如,乱扔垃圾,当学生懒得跑到垃圾桶扔垃圾时,他们可能想扔掉,这与家里形成的坏习惯有关,没有家庭约束,父母没有停止和教育他乱扔垃圾,这会让他认为乱扔垃圾没有错,总会有人清理。这种惯性思维是慢慢形成的,不可能一下子改变,所以学生需要通过监督和自己的约束慢慢改变。当他乱扔垃圾时,他会被制止和教育。当他看到其他学生不这样做时,学生的羞耻感会在这一刻发挥很大的作用。同时,他更害怕脱离群体或被群体排斥。今后,他会自动约束自己的行为,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同时,当他监督别人时,他也害怕别人说他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学生们也很有竞争力。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比其他学生差,其他学生也会努力工作,努力不落后。
同时,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给老人让座到不闯红绿灯。虽然这些不是传统美德的内容,但在新时代,传统美德应该被赋予新的含义和内容,与时俱进。文明礼让,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三、正确粘贴文明标语
文明口号随处可见,但有很多学校为了不影响墙壁的美观,把口号贴在高处或角落,有时根本注意不到,有些学校把口号贴在特别高的地方,学生不抬头看不见,这样的口号等于没有贴,没有起到提醒的作用。
学校应该把口号贴在显眼的地方,尤其是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垃圾桶里要贴“请把垃圾放进我的肚子里,不要让它散落在我身边,我吃不到!”使用生动、可爱或幽默的警示语言远比“请不要扔垃圾”等生硬、命令性的口号更亲和力,更容易被接受。也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四五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设计自己的口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口号的设计和粘贴活动,让自己置身其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辛辛苦苦设计的口号。
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口号设计大赛和美德模范评选活动,让学生主动约束自己,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每天不断的自我纠正和反思中,传统美德的种子会在心中生根发芽,达到传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