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引导数学意识与实际生活现象相结合
时间:2025-11-01 18:01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数学意识是人们的基本熟悉程度。在数学概念清晰、计算有效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上,搭建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关的桥梁,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应用意识。在小学教育活动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学教师应注重培养数学意识,引导数学意识与实际生活现象相结合,积极运用数学知识和教学信息,促进小学生逐步发展,形成数学意识。
1.紧密联系生活,建立数感
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接触现实生活,不仅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还能激发他们的生活经验,增强对数学本质和意义的理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就要从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固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充分挖掘身边的数学资源,努力联系生活,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意识。
例如,正在学习“11”~当20个数字的理解时,老师可以展示一个情境图,让学生在图片中计算苹果的数量。为了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意识,老师应该引导他们联系现实生活,计算班上前三排有多少学生?有多少桌子和凳子,或者统计他们有多少家庭作业和教科书,初步感知“11”~20”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在我的脑海中得到了广泛的理解。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老师让学生“111”~20“数字与他们周围的物理联系在一起,让他们觉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对数字有一定的亲密感,从而促进数字感的建立。在特定的生活情况下,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尝试感知和产生数字感。
2.相互交流表达形成数感
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理解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创造问题情境,使其在分析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表达,从而形成数学意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认数过程中相互学习和建立,拓展思维,丰富个人对数的理解,体验数的大小,从而促进他们形成数学意识。然而,教师应该注意这个问题,而不是扩大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范围。
例如,在“长度单位”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时,老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上设计问题:指着他们的手腕说:学生们,你觉得我的手腕有多厚吗?大约有多少厘米?有些学生经常使用流行的目测估计方法,说有20厘米,有些人说15厘米,10厘米等等。个别学生会想到使用卷尺直接测量,你可以发现老师的手腕是18厘米厚。此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说出他们对学生的猜测和实际测量数据之间的关系,并表达他们的个人感受。当他们交流和表达时,他们可以发现老师的手腕有18厘米厚,通过比较来预测他们的手腕有多厚,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数字感。
3.参加实践活动发展数感活动
数学意识的发展需要以大量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大量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方法和思想。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增强认知,在这样的动态活动中,不仅能满足小学生的良好表现、活跃、好奇心,还能激发学习动机,使其对数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从而建立和发展数学意识。
比如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中,老师准备了不少于20根棍子。首先,让学生交流,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组织他们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并利用生活情境设计例题:麦当劳推出了新的儿童套餐汉堡(9元)+冰淇淋(5元)。买这个套餐要多少钱?学生可以快速列出计算公式:9+5=14。然后,教师设计问题:9加5等于14吗?请帮助计算。学生可以用棍子操作。可以发现,9+5=14的原理是将5分为1和4。首先,9加1等于10,然后10加4得14。这样,通过让小学生自己摆棍子,体验“动手操作-感性理解-理性理解”的过程,他们可以感受到数感,掌握计算方法。
4.总结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新要求和目标。教师要高度重视,认识到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多想办法,多思考,引导学生不断感受、体验和积累数感,树立数感意识。